浅谈养阴法在温病各阶段中的运用

浅谈养阴法在温病各阶段中的运用

ID:27710239

大小:78.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2-05

浅谈养阴法在温病各阶段中的运用_第1页
浅谈养阴法在温病各阶段中的运用_第2页
浅谈养阴法在温病各阶段中的运用_第3页
浅谈养阴法在温病各阶段中的运用_第4页
浅谈养阴法在温病各阶段中的运用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养阴法在温病各阶段中的运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养阴法在温病各阶段中的运用摘要:温病是由外感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证,具冇热象明显,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疾病。养阴生津法是温病治疗中重耍而又富有特色的一种方法,贯穿于温病治疗的始末,本文从文献的角度总结养阴生津之法在温病卫气营血以及温病后期不同阶段的具体运用及意义。关键词:温病;养阴生津;治法中图分类号:R22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4)10-0108-03温病是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像偏重,易化燥伤阴为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的总称[1]。温病最易伤阴,如王孟英所说:“温为阳邪…最善发泄,阳盛必伤阴”

2、,吴鞠通所言“温热阳邪也,阳盛则伤人之阴也”、“热病未有不伤阴者,其耗之未尽者胜,尽则阳无所流恋,必脱而死也…”[11]。针对这一病机特点,温病大师叶天士曾谆谆告诫:“留得一分阴液,便有一分生机”,可见温病宜时刻顾其津液,以护液为急。本文从卫、气、营、血及温病后期不同阶段来具体阐述养阴法在温病治疗屮的意义及其具体运用。1温病“养阴法”的历史渊源早在《内经》就有运用益气养阴法治疗温热病的记载。《灵枢?热病》提出“实其阴以补其不足”,提示了温热病的正气损伤以阴液为主,从而养阴是补助正气的主要方面。汉代《伤寒论》中除有猪肤汤之类滋阴润燥方外,在口虎汤、竹叶石膏

3、汤、黄连阿胶汤等方中,也配合使用了养阴生津的药物[2]。至晋唐时期,益气养阴法在外感温热病的运用中更趋广泛。如《千金要方》记载孙思邈治疗热病伤阴,首用大量甘寒药物养阴牛津,如地黄煎,在运用解表、攻下等法时,亦配合滋阴药物,如蔵蕤汤中用裁蕤,白薇,生地黄汤用生地黄汁、人参,从而开滋阴解表、养阴攻下Z先河[3]。宋金元时期,朱丹溪提出“阳有余阴不足”的观点,治疗以滋阴降火为主,多用人参、白术再加一些滋阴的药物[4]。到明清时期,温热学派崛起,对外感温热病中阴液耗损和养阴牛津法的认识冇了重大突破。如吴乂可《瘟疫论》中不仅有养阴祛邪的攻补兼施之剂,还将养阴生津法

4、作为温病后期的主要治法。叶天士《温热论》将温病阴伤分为胃阴亏虚和肾阴亏虚两类,同时论述了甘寒救胃津和咸寒救肾液的治疗大法[5]。并在《临证指南医案》中为后人留下了治疗温热病运用生津养阴的范例,如益胃汤、加减复脉汤。其后,柳宝诒在《温热逢源》又对伏温提出了“养阴托邪”的治疗大法[6]。这样,温病治疗中养阴生津的运用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渐臻完备。2养阴法在温病各个阶段的应用21邪在卫分温邪上受,首先犯肺,由于肺主气属卫,因此疾病初起即见肺卫表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无汗或少汗,咳嗽,口微渴,舌苔薄白,舌边尖红赤,脉浮数。由于病位尚浅,没有深而入里,并且热邪未盛

5、,仅是轻微伤津,在临床上只有口渴的表现,所伤Z阴多为肺阴,虽津液尚属轻伤,但此时若养阴护津,不仅可助肺脏功能之平调,亦可助透邪外出,较之单用辛凉解表法,颇有事半功倍之效,方选银翘散、桑菊饮。两方中均用性味甘寒之芦根,既能清透肺卫实热,又能生津止渴,以预护英虚,顾护人体阴液。正如《内经》所言:“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邪在卫分,解表宜乎辛凉,切忌辛温。然汗为津液所化,素体阴虚之人,辛温不可用,即是纯用辛凉,仍未能尽善尽美,必须同时护其阴、生其津,以滋养其作汗Z源[7]。否则强行发汗,将加速阴液的枯竭,故宜配合滋阴之品于辛凉解表剂中。即实其阴以补其不

6、足,通过生津养液,补充人体阴液的消耗。临床上常用北沙参、南沙参、百合、生地、麦门冬、天门冬、芦根、玄参、天花粉、玉竹与淡豆豉、薄荷配伍养阴透邪,透风于热外。22邪在气分温邪在表不解则进一步传入气分,这时是邪正交争最激烈的阶段,也是病情转归的重要时刻。此时里热熏蒸,外灼肌騰,内炽脏腑,津伤较重,所伤多为中焦胃中之津,常会出现大汗、大渴、大热、脉洪大、尿少、尿赤等一系列里热炽盛,蒸迫津液的症候。“欲撤其热,必祛其邪”,治疗上当急投辛凉重剂白虎汤,直折热势,清热即是保津[8]。临床运用时,可在白虎汤的基础上酌加玄参、麦冬、石斛、芦根、天花粉等甘寒Z品,不但增强

7、退热之功,还能使汗出有源。若气分热盛,气阴两伤,在四大症的基础上又兼见背微恶寒,或饮不解渴,或脉浮大而苴,则在白虎汤的基础上加一味人参,即白虎加人参汤,既清热,又补气生津。此法与卫分证养阴透邪之法如出一辙[9]。如不注意保津护阴,阴虚阳更旺,热势得助,疾病向更深处发展,邪毒更盛,热邪从阳化燥,热与燥屎搏结,肠中津液耗极,出现热、痞、满、燥、实、坚,恶热,舌苔老黄,脉沉实有力,甚至出现神昏谑语、痉证、发狂诸症,此时应速予苦寒攻下,急存津液,因势利导,引邪下行,代表方为三承气汤,既祛除了伤津耗液的燥屎,又祛除了邪热,给邪以下行的出路,此乃为“釜底抽薪”、“急

8、下存阴”的思想[10]。若阳明燥热太甚,出现“无水行舟”之便秘,则在承气汤的基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