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林特小组对改善大学生共情与沟通能力的研究

巴林特小组对改善大学生共情与沟通能力的研究

ID:24765198

大小:59.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1-16

巴林特小组对改善大学生共情与沟通能力的研究_第1页
巴林特小组对改善大学生共情与沟通能力的研究_第2页
巴林特小组对改善大学生共情与沟通能力的研究_第3页
巴林特小组对改善大学生共情与沟通能力的研究_第4页
巴林特小组对改善大学生共情与沟通能力的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巴林特小组对改善大学生共情与沟通能力的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巴林特小组对改善大学生共情与沟通能力的研究盛 鑫1 杭荣华2 张静娴1 朱怡然1(1.皖南医学院人文与管理学院,安徽芜湖241002;2.皖南医学院心理学教研室,安徽芜湖241002)【摘 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大学生的共情和沟通能力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其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和各个领域的持续关注。国内对于大学生共情与沟通能力的训练仍遵循于传统的共情训练方法,我们通过将传统的、应用于培训全科医师、改善和促进医患关系的巴林特小组技术与教育教学领域研究相结合,旨在探索应用巴林特小组技术培养大学生共情和沟通能力的新途径,拓展巴林特小组技术的应用范围和丰富共情训练

2、的新模式。.jyqkm等人(2006)[4]提出情绪共享理论;R.Carkhulff和Pierce对心理咨询过程中共情性行为反应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共情的五水平说。除此外,还有观点采择(DecetyJackson,2004)、心理理论(Singel,2006)等多种关于共情的理论。近年来,有关共情的研究开始出现一些新的思路、新的方向。如VreekeG.J.和VanderMarkIL等人(2003)[5]就认为应该将共情放在人际交往的大背景中进行研究,这样不仅可以从新的思路中获取对共情的理解,更能了解共情在具体的环境中的影响因素。这些新的思路、新的方向把学

3、者的研究方向从研究共情内容的本质扩大到了研究共情所应用的相关领域,进而催生出了各种新的、有关于共情研究的理论与模型。关于共情干预的研究,Goud.N.H等人(1975)对大学生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共情干预训练,用Carkhuff辨别力量表调查大学生的共情学习能力和保持能力。通过控制组和实验组两组对照进行共情干预训练,结果表明后测得分接受共情干预训练的实验组明显高于未接受共情训练的控制组;Hatcher.L.S等人(1994)[6]通过使用Davis的人际反应性指标(IRI)对72名高中生和32名大学生在完成标准化的同伴促进技能训练(PFST)进行前后测,结

4、果表明大学生训练组参加训练的学生比没有参加训练的控制组具有显著性差异。国内学者关于共情的研究多沿用国外学者的研究经验,对于共情的概念、界定以及其构要无特别新的思路和方向。郑日昌、李占宏(2006)[7]通过总结国外学者研究成果并与国内现有成果进行对照,指出了国内对共情能力的研究局限在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领域,在心理治疗领域的研究并不多见。何方敏、孟繁洁、刘溪(2012)[8]通过对护理硕士研究生的调查发现沟通与共情能力具有相关性,提出通过一定的有针对性的训练改善护理临床工的共情能力从而提高沟通能力。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共情的相关研究已经颇为成熟,特别

5、是国外学者对共情的基本内容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与讨论,而国内学者多注重共情干预的训练与运用。但国内近十年开展的对共情的研究多集中于对一般性共情和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等方面,国内学者对共情的研究和干预还较多地局限在儿童领域,对大学生群体的研究较为薄弱。虽然国外学者发明了一系列对共情能力干预的训练方法和技术,从认知、行为和情感等多方面对共情能力进行研究,例如国内外学者多采用的情境讨论法、共情反应示范和角色扮演的方法等,但有关共情能力的训练基本集中在儿童时期,大学生及成人以后的研究并不多见。2 沟通及其相关研究作为共情能力中最重要的体现、维持人际关系发展的必要手段——

6、沟通,很大程度上左右着人们对共情能力的培养和人际关系的发展。SarahTrenholm(2000)认为,沟通能力是用个体有效的和在社交上适当的方法进行沟通的能力。在我国加快高等教育教学发展的进程中,大学生人际沟通问题是大学生健康成才、全面发展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譬如清华大学刘海洋伤熊事件、云南大学的马加爵校园杀人案等,均是缘起与人际沟通障碍,因而在研究大学生共情能力的同时,应将沟通能力作为其中重要一部分纳入研究范围。国外对沟通的研究在20世纪70年代受到人们的重视,对于沟通的研究也广泛地存于政治、哲学、经济、教育等各个方面、多个领域,相关文献与著作成

7、果颇多在此不多作引述。国内学者张淑华(2002)[9]总结出历史上人们对沟通的研究总体上有两种思路:一是自上而下的演绎,一是自下而上的归纳,并对人际沟通研究方向做出了新的展望。卓成霞(2005)[10]在其论文中全面地论述了当代大学生在沟通上存在的问题、沟通方式,并结合新的方向对大学生沟通有效性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国内外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的学者对于沟通能力的研究已经较为深入和成熟,尤其是国内学者将大学生沟通及其培养作为研究的重点,通过结合我国特有的文化背景与现实社会背景来探究沟通的影响因素和改善人际沟通的技巧。鉴于国内外对于沟通的相关研究较为成熟,为本

8、研究提供了相对较好的理论基础,我们将把沟通能力作为大学生共情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