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教学效果分析[3]

六国论教学效果分析[3]

ID:24764928

大小:77.5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8-11-15

六国论教学效果分析[3]_第1页
六国论教学效果分析[3]_第2页
六国论教学效果分析[3]_第3页
六国论教学效果分析[3]_第4页
六国论教学效果分析[3]_第5页
资源描述:

《六国论教学效果分析[3]》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六国论教学效果分析[3]国论》教学反思高二语文组:张松山苏洵的《六国论》为传统名篇,历来选作教材。这次教学《六国论》的目的是培养同学们自主学习的习惯,合作探究的能力,并在议论文的写作上作些试验。在方法上,主要是引导学生发挥主体地位,积极参与课堂,快乐学习。本次教学的整体设计思路是:集体备课,编写出学案,印发给学生,先进行自主学习;课堂放手由学生把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合作探究讨论,同学们解答质疑,教师再作补充总结;最后延伸迁移巩固本文的重要知识点,仿写议论文。因此本文的学习目标就定为:1、了解时代背景和作者;2

2、、掌握重要字词句和用法;3、学习借古讽今的写法和论证严密的特点;4、模仿本文写一次作文。这次上课的大体流程是:先由同学们朗读课文,纠正字音(10分钟)接着简介苏洵的情况(3分钟),同学们合作探究文中出现的疑难问题,找出重要的字词句的知识点(20),小组成员发言,其它小组同学补充纠正,根据小组成员的参与度与参与质量打出小组及个人得分,最后由教师归纳强调本节所学知识要点,并点评总结小组的评比结果,给予表扬和督促。最后布置完成作业:1、巩固文中总结出的字词句等知识点;2、模仿写作一篇作文。我对这节课的感觉是:整体上

3、同学们能按我设计的程序进行合作探究与质疑,同学们课堂表现积极,发言踊跃,气氛热烈,不时出现同学们和老师快乐的笑声;教学目标基本完成,课堂最后有些赶时间,主要是同学们发言的语言准备不够严谨,枝节问题强调过多,影响了教学进程;同事们对本节课也能认可,感觉本节课是成功的。讲本次课的收获与存在的问题是,收获有:1、学案能很好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通过课堂前置,提高了课堂效率,今后要编好用好学案;2、合作是教学快乐的钥匙,这个合作既有教师集体备课的合作,又有同学们上课时的合作探究,枯燥的学习因合作而充满欢乐,倦怠的工

4、作因合作而激情再现;3、巩固落实很重要,之所以个别同学语言不严谨,最后环节有些赶时间,主要原因是个别同学对学案没有进行认真的讨论,课前预习不够深入,要运用好学案还要抓落实才好。4、有压力就会产生动力,要讲课的压力促使自己精心准备,收获课堂的快乐,学生的学习也是一样,要有一定的压力才会进步提高。存在的问题是:准备充分了要流畅地把教学流程完成需要长期的锻炼,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我还掌握得不够熟练,课堂也会出现一些没有预料的情况,合作探究的评比标准和细节还不完美,教学流程还不够娴熟,表达不流利,课堂也有些因听课的人多

5、而拘谨的情况。今后的想法是:要把这种良好的教学模式坚持运用到课堂中,教师同学们都参与,收获上课与学习的快乐,相信随着教改的深入与不断科学化与精细化,同学们的学习和教师的生活将会充满阳光。高二语文组张松山2010-11-23篇三:六国论教学反思《六国论》教学反思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六国论》是苏老泉的一篇史论。其观点明确,思路清晰,结构严谨,无论从阅读还是写作教学上都堪称范例。这篇论文篇幅适中,文言现象非常典型,可以针对重点语段进行应试训练。本篇课文虽然不长,但却牵涉到两个背景,一是六

6、国破灭的背景,二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背景,要想让同学们充分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主旨,这两个背景必须介绍。这当然不是难事,这种故事性的背景学生都爱听。我的安排是先在导入之中就把六国破灭的背景给做个简单的概括,然后再联系课文具体介绍六国灭亡的原因;再具体讲授文章内容时再穿插作者写作本文的背景。但是文言文中还有一个让人非常头疼的教学环节,省又省不掉,讲,学生又不爱听。这就是文言字词的讲解,包括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等。教授本课的过程回顾:1、完整地实现了教案计划的步骤,条理比较清晰,重点比较突出。突出了语文课的工具性和人文

7、性统一的特点。课堂上学生的思考越来越活跃。2、疏通文言字词部分进展较顺利,学生多次朗读了课文,互相质疑解疑比较充分,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篇四】:六国论——公开课教学设计《六国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六国论教学效果分析。1.结合课下的。首先是六国与秦的爵位比较(皆诸侯)、实力比较(其势若于秦);当然,暗中说了宋与契丹西夏的爵位比较、实力比较,以及契丹、西夏与秦的比较。  4.学生背诵第四、五自然段  三.浅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1.学生讨论,自由发言  2.教师点拨  本文是史论,但不是进行史学分析

8、,也不是就史写史,而是就史立论,以古鉴今。  对中心论点的论证,运用例证、引证、假设论证,突出的运用了对比论证。  运用了多种语言表达方式。  3.明确:  (1)借古讽今,切中时弊  (2)论点鲜明,论据严密  (3)语言生动,气势充沛  四、难点、重点分析  1.讨论:如果将第4段末句改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可有慎哉,并删去第5段,文章也是完整的。这样做好不好?  提示:可以从作者意图、文章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