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4698977
大小:105.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15
《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障碍及矫治对策初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障碍及矫治对策初探 摘要:社会的变迁使传统的婚姻家庭观念受到冲击,我国离婚率大幅度上升。校园中离异家庭的子女数量也不断的增多,因此全面了解这些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才能确定矫治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离异家庭学生心理障碍矫治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竞争的加剧,离异家庭的数量不断增加,具体到每一所学校,都存在着一定数量的离异家庭的子女,这部分学生中的大多数,由于受到家庭破裂的影响,缺乏家庭温暖,学习普遍较差,有个别的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较重,成了学习成绩差、品德行为也差的“双差生”。作为教育工作者,帮助教育和转化这些学生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这对于
2、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有着深远的意义。 离异家庭的学生一般生活在以下几种类型的家庭当中:(一)跟随父母中的一位生活。(二)在父母离异后新组成的家庭中生活。(三)父母双方都不管而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学习不求上进,跟不上班级的整体要求,心理失衡、行为怪癖、情绪低落,有的思想偏激,行为放纵。这些学生的存在给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带来许多麻烦,因此全面了解这些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才能确定矫治的有效对策。 概括起来,离异家庭的学生有以下几种心理障碍: 一、自卑、怯懦、抑郁的心理障碍。5 这些学生认为自己没有一个完整的家,看到别的同学受到父母的呵
3、护关爱,他们就心里失衡,在班里总感到抬不起头,老是不如别人,其他同学能干的事情,自己总是缩手缩脚靠边站,做事缺乏热情和兴趣,思想感情从不轻易显露,上课时精神萎靡,神情僵滞、抑郁,对学习缺乏信心,对改变自己的处境持悲观态度,所以精力总是不集中,听不进老师讲课。这些同学尽管不扰乱课堂秩序,实际上他们的内心感情是空虚而又痛苦的,如不及时矫治,可能会消沉下去,有的甚至会发展成为抑郁性的精神疾病。 二、猜疑、偏执、逆反的心理障碍。 有些学生的父母在离异过程中争吵、打骂,动不动拿孩子解气,家长的训斥、抱怨,使他们经常处在“四面楚歌”的环境之中。这些学生对自己的父母产生猜疑,加上学
4、校某些老师不及时了解这些学生的家庭情况,用简单粗糙的教育方法批评、训斥,就更快促成他们偏执、猜疑、逆反的不正常心态的形成,也诱发了他们恨家长,反说教的心理。由于他们缺乏一定的判别是非的能力,有时对老师的正确教育也产生怀疑和抵触,遇事敏感多疑,常常怀疑别人存心不良,他们行为偏执,放荡不羁,缺乏羞耻心,经常做出一些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事情来。 三、厌学,惧学的戒备性心理障碍。 有些家长在离异过程中子女无暇顾及,疏于管教,或视孩子为拖累而放弃管教,或基于“补偿”心理而溺爱放纵5,使孩子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孩子毕竟还是孩子,他们也渴望老师的表扬和同学的关注。可是他们平
5、时学习有了一些进步,却没有得到老师应有的肯定和表扬,也没有得到同学的认可,他们就感到老师不相信他们,同学也看不起他们,认为自己是班里多余的人。可是一旦出现错误,又极容易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嘲弄,这使他们感到表扬没有他们的份,挨批评受罚才是自己唯一的专利,不管怎样努力上进也是枉然。久而久之他们对学习失去了信心,讨厌学习,害怕学习,见了老师躲躲闪闪,有意回避,对多数同学产生不信任的戒备心理。 以上这些心理障碍的存在,严重阻碍着这类学生的转化,通过十几年的教学工作实践,在矫治这些学生的心理障碍时我采用了以下几种对策: 一、全面了解情况,正确分析原因,适时进行心理辅导,做到
6、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离异家庭子女的生活环境是复杂多样的,心里障碍的形成往往也比较复杂。因此,必须全面了解学生家庭中变化的实际情况,分析产生这些心理问题的症结所在,对症下药,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如在矫治学生自卑、懦弱、抑郁的心理障碍时,首先全面了解这些学生的家庭变化及生活状况,然后适时进行单独的心里咨询,通过学生的言语、表情、举止等现象,“捕捉”他们的真实情感,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培养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让他们知道父母离异是大人之间的事情,与他们的存在无关,也不是他们的过错,不要因为此事而自卑、消沉、烦恼而压抑自己。鼓励他们及早从父母离异的阴影中走出来,重新振作起精神,
7、勇敢地面对人生。同时要以实际行动关注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平时上课多提问他们,集体活动多鼓励他们参与,给他们成功的体验,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逐渐淡化他们自卑、抑郁的心态。 二、创造文明和谐、宽松愉快的班集体氛围,用集体的爱来抚平他们心灵的创伤,矫治他们的心理障碍,让他们跟上班级的集体要求。5 在工作中,我特别注意给这些同学营造一个宽松的集体环境,多找他们谈心,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引导全班同学与他们交往,多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让他们真正感受到尽管自己很不幸,但是仍然生活在一个温暖幸福的“大家庭”中,生活在希望之中。同时还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