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硬化的现代治疗进展

多发性硬化的现代治疗进展

ID:24659425

大小:57.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1-15

多发性硬化的现代治疗进展_第1页
多发性硬化的现代治疗进展_第2页
多发性硬化的现代治疗进展_第3页
多发性硬化的现代治疗进展_第4页
多发性硬化的现代治疗进展_第5页
资源描述:

《多发性硬化的现代治疗进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多发性硬化的现代治疗进展关键词:多发性硬化发病机制治疗  多发性硬化(mS)是cNS慢性脱髓鞘疾病,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明[1]。在世界范围内约有100万年轻成人患此病[2]。  一、与治疗决策有关的疾病分型及特点  mS治疗旨在防止急性期进展恶化和缓解期的复发,晚期采取对症及支持疗法,减轻神经功能障碍带来的痛苦。mS病程分类的标准化已取得一致[3]:(1)复发-缓解型(relapse-remitting,r-R):急性发病后恢复,两次复发间病情稳定;(2)继发进展型:r-R患者出现渐进性神经症状恶化,伴或不伴

2、急性复发;(3)原发进展型:发病后病情呈连续渐进性恶化;(4)进展复发型:发病后病情逐渐进展,并间有复发。  r-R型mS最常见,半数患者经过一段时间可转变为继发进展型。约10%患者为原发进展型,其起病年龄偏大(40~60岁),且常有进展性脊髓病,mRI显示造影剂钆(gadolinium)增强病灶较继发进展型少,cSF也较少发现炎症性改变。进展复发型少见。r-R型对治疗反应最佳,进展型反应较差。约10%患者呈良性病程。  指示病变迅速恶化及预后不良的指征:(1)发病后即呈进展性病程;(2)出现运动和小脑体征

3、;(3)前两次复发的间歇期短;(4)复发后恢复较差;(5)初次发病时mRI的t2相呈现多发性颅内病变。  二、治疗策略与发病机制  mS是遗传易患个体与某种环境因素接触后发生的自身免疫过程。但侯选基因和全基因组筛选结果显示,由多数弱作用基因相互作用决定mS发病风险[4,5]。髓鞘素蛋白接种易患动物可诱发cNS复发-缓解的炎症性脱髓鞘疾病,称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eAE可通过识别髓鞘素蛋白多肽片段的激活t细胞转移给未免疫大鼠[6]。目前多数治疗都基于mS是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的假说,但迄今尚无m

4、S特有的免疫异常证据。阻断髓鞘素肽段与致病性t细胞受体间的结合可有效地抑制eAE发病,但靶器官释放的自体肽段增加了t细胞反应的复杂性,分子内及分子间决定簇扩散(epitopespreading)限制了阻断自身抗原识别的治疗策略。  三、复发-缓解型mS治疗  1.促皮质素及皮质类固醇类:是治疗mS急性发作和复发的主要药物,有免疫调节和抗炎症作用,可促进血脑屏障(bBB)恢复,减轻水肿,改善轴索传导,缩短急性期和复发期病程及加速恢复,但不宜长期使用。多倡用大剂量短程疗法,近期有效率可达74.8%,能否改善远期

5、病程还不清楚。(1)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以80U/d开始,静脉滴注或肌内注射,1周;依次减为40U/d,4天;20U/d,4天;10U/d,3天。(2)地塞米松:30~40mg加入生理盐水50ml静脉缓慢推注,5分钟内注完,血药浓度短时间达到高水平,迅速抑制免疫活性细胞,有效缓解临床症状,1~2次可望控制急性发作。为避免复发可在第1、3、5、8和15天注射5次。也可用地塞米松20mg加氨甲蝶呤10mg鞘内注射,对急性发作及重症者效果尤佳。可于1周后再行第2次注射。(3)泼尼松:80mg/d口服,1

6、周;后依次减为60mg/d,5天;40mg/d,5天;然后每5天减10mg,4~6周为1疗程。(4)甲基泼尼松龙:显效快,作用持久,副作用较小,对急性发作优于aCTH和其他皮质类固醇制剂,近年来有取而代之的趋势[7]。对中等至严重复发病例,1000mg/d加于质量浓度为0.05葡萄糖500ml静脉滴注,3~4小时滴完,连用3~5天为1疗程。继之以泼尼松60mg/d口服,12天后逐渐减量至停药,可加速神经功能恢复。在一组457例急性视神经炎(oN)的治疗试验中,甲基泼尼松龙(1000mg/d,静脉滴注,3天)

7、+泼尼松(1mg·kg-1·d-1,口服,11天)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泼尼松(1mg·kg-1·d-1,口服,14天)治疗组和口服安慰剂组(14天),并证明泼尼松可增加复发的风险。经2年随访该药使oN转变为mS的危险性降低约50%,对mRI显示多处脑病变的高危复发风险患者疗效尤为突出,但3年后各治疗组的差异就不再显著,提示此药仅可延迟oN转变成mS[8]。  2.β-干扰素疗法:三种类型的干扰素(interferon,iFN)iFN-α、-β和-γ的mS试验治疗均有报道。iFN-α和iFN-β(i型iFN)分

8、别由白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产生,有抗病毒作用;iNF-γ(iI型干扰素)由t细胞产生,有免疫调节作用。进展型mS非特异性抑制细胞功能减低,iFN-α及iFN-β可增强其抑制效应。与之相反,iNF-γ可增强mS病灶中活性小胶质细胞和血管周围浸润细胞表达iI类组织相容性白细胞抗原(hLA-II)所有的三种分子(hLA-DR、dP、dQ),使病情加重,因此,iNF-γ禁用于mS患者。  iFN-β试验治疗r-R型mS收到较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