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4576700
大小:50.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5
《中俄长笛艺术对比研究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中俄长笛艺术对比研究【】中俄特色民族音乐艺术对比研究是一个涵盖面相当宽泛的研究课题,由于声乐艺术具有极为明显的民族性和独特性,在音乐共通的交流和互融之下,本文以中俄长笛艺术的对比研究作为切入点,探索中俄两国在长笛艺术中的异同之处,在借鉴、融合东西方音乐的过程中,归纳、总结和创新,推动两国的长笛艺术能够更为健康、长久地发展下去。【关键词】中俄;长笛;艺术;对比【】J647【】A长笛是西洋管弦乐器中常见而普遍的一种古典木管乐器,也是历史起源最早的乐器之一,它源于欧洲,不断改进,并以其唯美的造型、典雅而柔美的音色、宽广的音域而为世界人们所喜爱和接纳,其丰富的音乐表现
2、力、独特艺术魅力征服了世界各地的受众,日臻完美。在中俄特色民族音乐艺术对比研究的过程中,本文以中俄长笛艺术对比为切入点,更好地促进中俄特色民族音乐艺术的交流与传承发展。一、中俄特色民族音乐艺术的对比分析(一)中国特色音乐艺术的民族性中华民族音乐艺术历史悠久,受到中华传统民族文化的熏陶和浸染,中国特色音乐流淌出旷达、超脱的意境和自身独特的神韵,注重音乐艺术的旋律表达,极为丰富地表达出浪漫的气息。(二)俄国特色音乐的民族性俄国特色音乐也与其自身的地域文化相融合,其音乐具有与俄罗斯人民性格相同的双重性风格,一方面呈现出热情豪放、英勇善战的性格,另一方面也流露出多愁善
3、感、优柔寡断的性格。例如:在俄罗斯民族音乐《俄罗斯主题变奏曲》之中,就显露出俄罗斯人们特有的情感和文化内涵,演奏时节拍的运用就显现出较大的反差,令人闻之感觉狂欢而又忧伤。二、中俄长笛艺术的对比分析(一)技巧性与艺术性中国长笛艺术大多讲究长笛自身的演奏技巧,如:长笛的音色、音准、节奏等音乐要素,并在长笛的音色运用方面划分为高、中、低音区的音色,在高音区的音色明亮、清晰而富于穿透力;中音区的音色明亮、柔和而优雅;低音区的音色冷漠富于特色。在指法技术方面讲究震音、颤音等特殊的技法。演奏技术方面讲究连音、断音、华彩性乐段的演奏。而俄罗斯的长笛艺术则更注重长笛艺术的艺术
4、性,在注重基本音乐要素的基础上,注重演奏者的乐感及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能力,尤其注重音乐作品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现能力,倡导“以情动情”,并认为“音乐是从口中吸入的空气,是生命血管中流淌的血液”,强调情感是音乐艺术的生命力。(二)单一性和多元性中国长笛艺术注重于长笛演奏能力的培养,相对单一化。而俄罗斯长笛艺术则不仅注重培养学习者的演奏能力,而且还具有更为开放的视野,将长笛演奏与多元化的相关艺术、音乐领域相连接,如:在长笛艺术演奏之中,还注重长笛在乐队中与其他乐器配器的效果,如长笛与双簧管;长笛与单簧管;长笛与大管奏八度等。另外,还注重长笛在整个交响乐队中的地位与作用
5、,如:在贝多芬的《第五(命运)交响曲》、莫扎特的《g小调第40交响曲》、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歌剧《雪娘》等中,都充分体现出长笛艺术的价值和地位。(三)音乐性与文化性中国的长笛艺术更注重音乐性,并在艺术上偏重于婉约、灵动、飘逸,着眼于对意境的渲染,讲求长笛艺术演奏过程中虚实相生、虚实相融、虚实相济的风格和特色,寄托长笛艺术演奏者的情感和对人生的独特感悟。俄罗斯的长笛艺术则相对于中国的长笛艺术而言更加热烈而奔放,他们在长笛艺术演奏中将俄罗斯民族文化视为精神支柱,并强调俄罗斯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性,以著名作曲家柴科夫斯基为荣,在长笛艺术的演奏过程中吸纳俄罗斯音乐文化的
6、雄浑博大、厚重壮美之风格,具有极为浓郁的民族文化含量和文化品位。三、中俄长笛艺术的交流与传承发展(一)打造本国文化品牌在中俄长笛艺术交流的过程中,要融入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中国元素”,进入到俄罗斯人们的生活领域之中,将具有浓郁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曲目移植到俄罗斯的音乐艺术市场之中,从而打造长笛艺术的中国本土文化品牌。(二)开拓交流渠道在中俄长笛艺术交流的过程中,还要通过政策的引领,鼓励和支持民间长笛艺术团队到俄罗斯进行艺术交流和输出,并且还要通过严格的市场管理机制进行市场文化交流的约束,以阻止粗制滥造的长笛艺术作品流入到俄罗斯,损害中国长笛艺术品牌的形象。做好长笛
7、艺术交流和输出的信息调查反馈与营销工作,开拓中俄长笛艺术交流的渠道。(三)注重中俄长笛艺术人才的交流培养要拟定专门的中俄长笛艺术人才培养计划,培育长笛艺术团体的文化骨干,以语言和音乐为桥梁,加强中俄长笛艺术的交流和互通。四、结语中俄特色民族音乐文化交流是顺应国际化趋势和潮流,增强国际友谊的桥梁和纽带,要基于中俄不同地域文化的特点和风格,交流和融合中俄两国长笛艺术的民族特点,提升长笛艺术的技术性、专业性和文化性,彰显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