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58例临床效果分析

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58例临床效果分析

ID:24569528

大小:69.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5

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58例临床效果分析_第1页
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58例临床效果分析_第2页
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58例临床效果分析_第3页
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58例临床效果分析_第4页
资源描述:

《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58例临床效果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58例临床效果分析周志远(辽宁省盘锦市辽河油田中心医院神经外科124010)【中图分类号】R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31-0270-02【摘要】目的回顾研究管内介入栓塞法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2009年3月到2012年03月在我院行血管造影的颅内动脉瘤患者58例,行介入栓塞治疗,观察其疗效。结果58例患者基木栓塞致密无再出血,其中57例恢复良好,1例肢体发生行动障碍。结论对颅内动脉瘤使用栓塞介入治疗,成功率高,创口小,效果显著。【关键词】颅内动脉瘤管内介入颅内动脉瘤是指由于脑动脉血管壁

2、缺少弹力纤维,加之平滑肌层薄,在动脉发育异常或者有缺陷的部位,因动脉粥样硬化而弹力纤维受到损伤,血管壁损伤后不完全修复,这样就出现了局部的病理性扩张,外观上就像是动脉上的瘤样突起。在临床上常常伴随蛛网膜下腔出血,继而可能导致脑内血肿甚至血管痉挛发生脑梗死,死亡率和致残率都不容乐观。对此的手术主要是开颅手术夹闭、颅外结扎颈内动脉或者经皮血管内栓塞介入三种手段[1]。随着手术技术和医用材料的发展,血管内栓塞介入手术凭借着创U小预后好的特点,正被临床所推荐接受。木文回顾木院以往两年内行介入法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病例58例,总结经验。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取

3、2009年03月-2012年03月在我院经过血管造影,确诊为颅内动脉瘤,并行介入手术的患者58例。其中男30例,女28例。年龄20-71岁,平均46.72±11.56岁。临床表现有视力水平下降,面部神经麻痹,头痛突发等。头颅CT检查结果都显示破裂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其中还有15例有颅内血肿。行血管造影(DSA)检查,得知有前交通动脉瘤22例,后交通动脉瘤15例,颈眼动脉瘤13例,大脑中动脉瘤6例,后循环动脉瘤2例。1.2介入方法55例患者在入院3天之内行手术,其余3例在5天之内行手术。患者均在术前、术中到术后1周或者2周内保持静脉滴灌尼

4、莫地平20Mg/d,常规右侧股动脉穿刺入管,造影辅助,全麻,全身肝素化,后行动脉瘤介入电解可脱弹簧圈(GDC)治疗。其中单纯弹簧圈栓塞51例,颅内支架结合弹簧圈1例,球囊辅助4例,带模支架植入1例,砬用胶体栓塞1例。在确保载瘤动脉畅通的前提下,尽力使瘤体栓塞致密。术后常规肝素低分子抗凝3天。1.结果58例患者中,术后52例瘤内栓塞致密,无再出血,6例栓塞程度达到85%以上。1例颈眼动脉瘤患者在置入GDC栓塞时管壁破裂出血,迅速加注GDC并止血,术后除了有轻微记忆性面部瘙痒症以外无后遗症。另外1例后交通动脉瘤并发脑血肿患者,在手术中发生动脉瘤破裂,连带上

5、行血管载瘤动脉阵发痉挛,造影剂流出动脉瘤腔外,立即使之充盈,此吋奋前置入的GDC被随血管转移上行至网状接口处,即吋进行手工调整。术后显示左腿小腿屈伸吋有间歇性不应反应,DSA检查无明显异常。术后一年内随访,58例病人中DSA复査、颅腔CT检查共37例。动脉瘤复发2例,都是宽颈动脉瘤患者。此外没有检出脑积水和动脉瘤再出血。2.讨论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严重危害患者生命的一种急性脑血管病,其中冇85%以上是发生于脑动脉瘤血管破裂[2]。脑动脉瘤再破裂和脑血管痉挛,是在治疗颅内动脉瘤的过程中容易发生,而且危害严重的两个主要致死致残的因素。对比需要受到脑血管痉挛高峰

6、期的影响而手术时间受限的开颅手术,介入手术治疗不收吋间限制,而且即使是Hunt-Hess分级为4到5级的患者,使用介入手术也不会加重患者病情程度,有这明显的优越性。0前血管内介入治疗主要方法冇载瘤动脉结扎闭塞和动脉瘤腔介入栓塞手术,其中动脉瘤腔内栓塞,即本文所研究的介入技术又分为微弹簧圈栓塞、球囊辅助(ReModelling)技术、颅内支架联合弹簧圈等等。结合本院手术治疗,我们发现:结扎闭塞载瘤动脉技术,对巨大、宽颈或者网状交联复杂的动脉瘤治疗作用冇限,临床前应先进行交叉循环试验,检验交叉是否充盈,选择代偿良好的患者方可进行结扎闭塞载瘤动脉的治疗。而对

7、于栓塞介入手术,寻找最佳的动脉瘤显示角度,来置入GDC是一个重要方面。尤其是第一个GDC的螺旋尺、j*,苏大小越接近动脉瘤的最大直径,首发成功率就越高,也越能避免GDC天然附带的容易脱出进入载瘤动脉,造成载瘤动脉栓塞的严重后果。所以我们的首发弹簧圈都使用三维网篮状的GDC,这样就能使其顺利地在动脉中形成篮筐状,来确保后续的GDC填入指定的位置。另一方面,在颅内动脉瘤弹簧圈材料方面,我们选用了较为稳定的电解型可脱的弹簧圈,并根据病情选用了适当的微导管和导丝。对于动脉瘤位于前交通动脉的老年病人,考虑到其动脉硬化弯曲,则采用了适位性好,容易到位的微导管,但要

8、求有一定张力。对于血管较大的后交通动脉瘤,考虑用Tracker-18微导管,因为其行程短,微导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