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变式教学与反思

数学变式教学与反思

ID:24538191

大小:105.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4

数学变式教学与反思_第1页
数学变式教学与反思_第2页
数学变式教学与反思_第3页
数学变式教学与反思_第4页
资源描述:

《数学变式教学与反思》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数学变式教学与反思  【摘要】数学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解决问题是数学核心的思维活动,教师教学后的反思,在于不断总结、积累教育教学经验,构建高效课堂。学生在变式教学活动中,通过问题的解决和反思,能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从而提高解题的效率,促进数学素质的提升。  【关键词】变式教学;数学素质教育;高效课堂  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要求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让学生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通过我的教学实践发现,变式教学是实现这一

2、目标的有效方法之一。  变式教学就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命题进行合理转化,使学生掌握数学的本质特征,即教师可不断更换命题的非本质特征、变换问题的题设和结论、转化问题的内容和形式,保留问题的本质特征的一种教学方式。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1数学概念、定理的教学离不开变式4  数学概念、定理的教学是数学教学中的重点之一,学生对数学概念和定理理解的深度如何,关系到数学学习的成败。教师通过改变概念中的题设或结论,让学生辨析,可以加深对数学概念和定理的理解,形成正确、完整的数学概念定理体系,对学生学好数学,提高课堂效率十分

3、重要。例如:在最简二次根式时,引出概念后,教师可给出如下式子让学生辨析:0.5、8、a-1、a+4是最简二次根式吗?通过师生互动,使学生深入理解最简二次根式两个条件的含义。  2交换题设和结论,掌握数学问题的本质特征  例1:如图1:△ABC中,AB=AC,E是AB上一点,F是AC延长线上一点,且BE=CF,连结EF交BC于D,求证:ED=DF  证明:作EM∥AC交BC于M,∴∠ACB=∠EMB∠MED=∠F  ∵AB=AC∴∠ACB=∠B  ∴∠EMB=∠B∴BE=ME  又∵BE=CF∴ME=CF在△DEM和△DFC中

4、,∠MED=∠FMDE=∠FDCME=CF∴△DEM≌△DFC∴ED=DF  提问:此题还有其他添加辅助线的方法吗?师生探讨后,再给出如下变式题:  变式1:如图1,△ABC中,E是AB上一点,F是AC延长线上一点,BE=CF,连结EF交BC于D,且ED=DF,试判断△ABC的形状。  变式2:如图1,△ABC中,AB=AC,E是AB上一点,F是AC延长线上一点,连结EF交BC于D,且ED=DF,求证:BE=CF  变式3:如图1,△ABC中,AB=AC,E是AB上一点,F是AC延长线上一点,连结EF交BC于D,且BE=nC

5、F,则线段ED、DF的长度有何关系?  变式1、变式2由学生独立或合作方式完成,通过变式探究发现,4AB=AC、BE=CF、ED=DF三个条件中,具备其中的两个条件,可以推出第三个条件。这就是该图形的本质特征,通过这样的变式教学可以起到一解多题、事半功倍的作用。变式3的结论是开放的,需要探索线段ED、DF的长度关系,更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  3改变题设和结论,掌握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例2:如图2,△ABC中,AB=AC,BM⊥AC于M,P是BC上任意一点,PE⊥AC于E,PF⊥AB于F,求证:BM=PE+PF  解:连结

6、AP,S△ABC=12AC?BM=12AC?PE+12AB?PF,  ∵AB=AC,BM=PE+PF  变式1:若将条件“P是BC上任意一点”改为“P是BC延长线上任意一点”,其他条件不变,如图3,PE、PF、BM又有何关系?  变式2:如图4,若将条件改为“梯形BCDN中,EB=DC,BM⊥DC于M,P是BC上任意一点,PE⊥DC于E,PF⊥NB于F,结论BM=PE+PF还成立吗?  变式1与例2只改变了P点的位置,其他条件都未变,学生采用例2的解法,得出结论:PE-PF=BM。变式2与例2比较,看来条件改变较多,但分别延

7、长BN、CD相交于点A,结果与例2完全一样。通过变式,使学生认识到“等腰梯形通过延长两腰转化为等腰三角形”。问题的合理转化可使问题的解决更加简洁有效,也是学习和研究中常用的手段之一。  4深入研究教材例习题,适当变式,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  例3:如图5,⊙O的直径AB=10cm,弦AC=6cm,∠ACB的平分线交⊙O于D,求BC、AD、BD的长。(人教实验教材九年级上P86例2)  学生在解答例2后教师提问:你能求出CD的长吗?4(2008年绵阳中考23题)  此题有多种解法,通过师生合作探索一题多解,提

8、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收到丰富解题经验、拓展思维的效果。下面仅介绍其中的三种解法:  解法一:如图6,作AD⊥CD于M,在Rt△AMC中,AC=6cm,∠ACM=45°,∴AM=CM=32,在Rt△AMD中,AD=52,∴DM=42,∴CD=CD+DM=72。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