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生活是语文教学的真谛

回归生活是语文教学的真谛

ID:24508246

大小:55.54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1-14

回归生活是语文教学的真谛_第1页
回归生活是语文教学的真谛_第2页
回归生活是语文教学的真谛_第3页
资源描述:

《回归生活是语文教学的真谛》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回归生活是语文教学的真谛易水晶广东省吴川市世德中学524568摘要:语文木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接近生活,趣味性较强的学科。有的语文老师在分数、升学率的巨大压力和名利的诱惑下,课堂教学只重知识的系统传授,切断了与生活的联系,致使语文课堂教学陷入了呆板、枯燥、单调的境地。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在学习语文中更好地生活,达到生活与语文教学相融合的最高境界,才是语文教学的真谛。关键词:回归生活语文教学真谛一、语文教学回归生活的重大意义语文木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接近生活,趣味性较强的学科。语文教育家刘国正说:“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反映生活乂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这很好

2、地说明了语文教学回归生活的重大意义。“源于生活”是新课程的一大特点,生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沃土,语文教学应回归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在学习语文中更好地生活,达到生活与语文教学相融合的最高境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塑造语文教学人文精祌,才是语文教学的真谛。二、使语文教学回归生活的对策1.落实新课程的评价标准,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评价体系《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评价建议说得清清楚楚:“不成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但操作起来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3、情,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学校、家长、社会评价教师的标准还没有切低改变,还是停留在分数、升学率上;二是有关教育部门还没有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新课程评价体系。在此,我呼吁:相关的评价者应把评价的标准放在培养语文的素养上来,而不应只看重分数、升学率;有关教育部门应尽快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新课程评价的体系。只奋这样才能把新课程观落到实处。1.语文教师要树立大语文教学观语文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等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思想决定行动”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学生不再局限在规定的时间、固定的空间里,所面对的不再是一本课本,而是多彩的语文世界

4、。正如苏霍姆斯基所说的那样:“巧妙地铺设一道桥梁,把学生顺利地由课内引向课外,去读社会的大课堂为他们提供的更丰富、更生动、更有魅力的课本”。2.走进生活,拓展学空间,开放学课堂课堂是教师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培养思维能力的主要场所,是教学的主阵地。只有创建生活化的语文课堂,才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1)走进学生生活,让课堂教学富有知识性、趣味性“联系生活”已成为语文教材编写者的指导思想。我们的语文教学应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领域开拓、延伸,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冋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缩短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

5、学兴趣,又能开拓学生的视野,满足学生获取知识的愿望,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奋知识性、趣味性。例如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吋,我采用小练笔的形式让学生写父母的背影、手、皱纹……学生通过细致的观察体会可怜天下父母心,反思自己与作者相似的“太聪明的”的言行,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强烈的共鸣,拓展了文章的主题,深化感恩教育。(2)走进自然,拓展学空间,开放学课堂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必须让学生亲近自然。人自然中冇富饶而独特的教材资源,一处处自然风光是语文教学最为生动直观的课堂,语文老师应积极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教师应让学生走出教室,扑进大自然的怀抱中,去领略大自然的美妙神奇,去产生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

6、情感,从而提升学生的精神生活。例如,四川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的王保兵老师,在执教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把课堂搬到了草堂,这堂课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是一个典型的充分利用地方自然资源的课例,可供语文老师借鉴。(1)走进社会,组织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社会给语文学习提供了广阔的学习天地,《语文课程标准》中说:“沟通课程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的学习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教师可利用语文新教材中的“世界何吋铸剑为犁”、“让世界充满爱”、“金钱面对的话题”等综合性学习活动来开展各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也可引导学生走到社会去实

7、践、学4。比如,纠正社会中一些不规范的书写、用字、用词、句子等;组织学生去社会参观访问、写调查报告等。这样既可让学生了解社会,积累写作素材,又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大大地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无处不生活。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才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参考文献[1】秦训刚晏渝生《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2】赵福祺李菀《语文教学实施指南初中卷》.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