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角牦牛产肉性能研究

无角牦牛产肉性能研究

ID:24402324

大小:47.83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4

无角牦牛产肉性能研究_第1页
无角牦牛产肉性能研究_第2页
无角牦牛产肉性能研究_第3页
无角牦牛产肉性能研究_第4页
资源描述:

《无角牦牛产肉性能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无角牦牛产肉性能研究梁春年吴晓云王宏博张国模拉环包鹏甲冯宇逑王伟阎萍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宄所甘肃麵生繁育重点实验室青海省大通牛场摘要:选择6月龄和4周岁的无角牦牛进行屠宰性状测定,并以同年龄的有角牦牛作为对照,比较分析了无角牦牛和当地有角牦牛的产肉性能,以期为今后无角牦牛新品种的培育提供科学的基础数据。结果表明:6月龄无角公牦牛和母牦牛的宰前活重、胴体重和肉骨比均显著高于同龄的有角牦牛(P〈0.05),4周岁的无角牦牛的宰前活重和胴体重也均显著高于同龄有角牦牛(P〈0.05)。以上结果说明无角牦牛具有较高的产肉性能。关键词:无角牦牛;产肉性能;胴体重;作者简介

2、:梁春年(1973-),男,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作者简介:阎萍(1963-),女,研究员,傅士,主要从事牦牛遗传育种研究。收稿日期:2017-09-05基金:现代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CARS-37)Received:2017-09-05无角牦牛是以青海省当地牦牛群体中体型外貌基本一致的无角母牛作为母本,采用优秀的无角公牦牛进行杂交建立育种核心群,并用群体继代选育的方法通过4个世代横交固定获得的无角牦牛群体。目前无角牦牛品种群体数量已达到3000多头,其独特的无角性状和优良的生产性能深受牧民的喜爱。无角特征使其更适合于规模化饲养管理,避免由于牛群

3、争斗及伤害饲养人员而造成的经济损失U1。本研究通过测定6月龄及4周岁无角牦牛的屠宰性状,研究其产肉性能,为无角牦牛的培育提供基础数据。1材料与方法1.1试验动物选取6月龄及4岁无角牦牛和有角牦牛进行屠宰试验。所冇供试牦牛的饲养管理条件一致,放牧饲养,体况良好,健康无病。1.2方法所有供试牦牛按年龄段和角的有无分为6月龄有角牦牛和无角牦牛各8头,4岁有角牦牛和无角牦牛各12头,每组中公母牦牛数各半。供试牦牛在屠宰前禁食24h,禁水8h,然后称宰前活重,屠宰测定方法按照全国肉牛繁育协作组制定的《肉牛屠宰试验统一规定》进行屠宰测定。依次去除头、蹄、皮毛及内脏后称量胴体重;分离

4、骨、肉并分别称重,计算屠宰率和肉骨比。1.3数据的统计分析试验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并按照分组进行显著性检验。2结果与分析2.16月龄试验牦牛的产肉性能从表1可以看出,6刀龄无角公牦牛和母牦牛的宰前活重、胴体重和肉骨比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同月龄的有角牦牛。其中,在宰前活重方面,无角公牦牛平均比有角公牦牛重9.0kg(P〈0.05),无角母牦牛平均比有角母牦牛重4.00kg(P<0.05):在胴体重方面,无角公牦牛平均比有角公牦牛重6.06kg(P<0.05),无角母牦牛平均比有角母牦牛重3.38kg(1X0.05)。无角牦牛的平均屠宰率和眼肌面积均高于

5、有角牦牛,但均差异不显著(P〉0.05)。表16月龄无角牦牛与有角牦牛屠宰性能测定下载原表2.24周岁试验牦牛的产肉性能测定4周岁的无角公牦牛和母牦牛产肉性能的结果见表2,无角牦牛宰前活重均显著高于有角牦牛(P<0.05)。其中,无角公牦牛平均比有角公牦牛重18.46kg(P〈0.05),无角母牦牛平均比有角母牦牛重15.16kg(P<0.05):在胴体重方面,无角公牦牛平均高出有角公牦牛13.23kg(P<0.05),无角母牦牛平均高出有角公牦牛5.65kg(P〉0.05)。3讨论胴体性状如胴体重、屠宰率和肉骨比是反映牦牛产肉性能的主要指标。本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年龄无

6、角牦牛和有角牦牛胴体性状间存在较大差异,随着年龄的增加,宰前活重和胴体重显著增加,而屠宰率、净肉率和眼肌面积增加幅度较小,这与杨正德m、字向东等m、张鸣实等ui在牛上的研究结果一致。雌激素可促进脂肪的合成和增加血液中高密度脂蛋白浓度,减少血液中胆固醇含量从而影响牦牛的生长发育m。本研宂发现,无角公牦牛的宰前活重和胴体重显著高于母牦牛,说明性别可影响无角牦牛的产肉性能。6/1龄和4岁的无角牦牛的宰前活重、胴体重均显著高于同年龄的有角牦牛,表明无角牦牛经过系统的选育后,生长发育速度较快,在产肉性能方面具有较高的遗传潜能。牦牛多采用天然草地放牧饲养,B前高山草原生态环境脆弱,

7、草场植被层稀疏,不断退化,人畜、草畜矛盾口趋严重,使得牦牛的生长发育呈现“夏秋肥、冬春痩”的循环规律中,不能充分发挥其遗传潜能[6-8]。因此,在冷季对无角牦牛补充精饲料,可有助于发挥其遗传潜力,缩短生长周期,提前出栏并提高出栏重,从而增加经济效益[9-10]。参考文献[1]赵娟花,梁春年,裴杰,等.牦牛角性状与相关基因的研宄进展[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5(9):64-66.[2]杨正德.不同年龄肉牛育肥性能的研究[J].黄牛杂志,1999,25(6):8-10.等.九龙牦牛生长发育与肉用性能研究[J].中国[3]字向东,钟光辉,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