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4364374
大小:69.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4
《妊娠期糖尿病诊断中糖化血红蛋白与糖耐量联合检测的临床效果观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妊娠期糖尿病诊断中糖化血红蛋白与糖耐量联合检测的临床效果观察范微(柳江县妇幼保健院广西·柳江545100)【摘要】目的:探讨针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观察在疾病诊断过程屮糖化血红蛋白以及糖耐量联合检测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09月-2015年09月妊娠期糖尿病患者76例,将其设为观察组;同期选择正常孕妇76例,将其设为对照组;针对所有孕妇实施糖化血红蛋白检测以及实施糖耐量联合检测,针对最终检测结果实施分析。结果:所有孕妇完成检测后发现,对照组孕妇空腹血糖水平为(4.50±0.40)mmol/L,餐后1小时血糖水平为(6.96±1.25)m
2、mol/L;餐后2小时血糖水平为(6.15±1.02)mmol/L,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为(5.15±0.62)%;观察组患者空腹血糖水平为(5.93±1.45)mmol/L,餐后1小时血糖水平为(8.76±1.89)mmol/L;餐2小时血糖水平为(7.08±1.39)mmol八,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为(7.75±1.15)%;在糖化血红蛋Q水平以及糖耐量水平两方面,同对照组孕妇进行比较,观察组表现为显著提高(P<0.05);与此同时,针对观察组患者,其自身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同空腹血糖水平以及糖耐量水平表现
3、出正比的关系。结论:针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在实施疾病诊断的过程屮选择糖化血红蛋0以及糖耐量联合检测的方法,最终能够发挥显著的诊断价值。【关键词】妊娠期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糖耐量;临床效果妊娠期糖鉍病属于妊娠屮晚期较为普遍的一种病症,如果未研宂有效方法实施临床治疗,会对母婴安全造成极为严重的威胁。对此,临床研究有效方法进行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1】。为了确定最佳的临床诊断指标,本文主要针对我院收治的妊娠期糖鉍病患者,临床选择糖化血红蛋Q+糖耐量联合检测的方法进行疾病诊断,最终获得显著诊断效果,现将临床分析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3年09月-2015年
4、09月76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将苏设为观察组;同期选择正常孕妇76例,将其设为对照组;在观察组患者中,年龄分布为21岁-43岁,平均年龄为(28.59±7.25)岁;孕周为24周-30周,平均孕周为(26.32±4.27)周;在对照组孕妇中,年龄分布为22岁-45岁,平均年龄为(28.65±7.29)岁;孕周为24周-31周,平均孕周为(26.35±4.19)周;两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未表现出明显差异(P>0.05)。1.2方法针对两组孕妇实施糖化血红蛋白检测以及糖耐量检测【2】。针对两组研宄对象,分别对其服糖前
5、以及服糖后1小吋与2小吋的静脉血进行抽取,剂量为3毫升。之后于分离胶真空采血管中放置标本,选择葡萄糖氧化酶法针对血浆葡萄糖水平实施临床测定。1.3诊断标准妊娠期糖尿病诊断标准【3】:患者空腹血糖水平为5.1mmol/L,患者服糖后1小吋的血糖水平为10.0mmol/L,患者服糖后2小吋的血糖水平为8.5mmol/L,符合上述任何一项标准,即表明患者出现了妊娠期糖尿病情况。1.4统计学方法本次研宄中,选择统计学软件SPSS17.0完成所有妊娠期糖尿病以及正常孕妇的临床数据分析,采用t检验以形式表示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结果以及糖耐量检测结果,以P<0.05为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
6、、结果所有孕妇完成检测后发现,在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以及糖耐量水平两方面,同对照组孕妇进行比较,观察组表现为显著提高(P<0.05);与此同时,针对观察组患者,其自身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冋空腹血糖水平以及糖耐量水平表现出正比的关系,具体情况可见下表。表1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以及糖耐量水平的临床检测结果()3、讨论妊娠期糖尿病主要指的是患者在妊娠期首次发现糖代谢异常的情况或者出现了糖代谢异常的情况。诸多集中于妊娠中晚期,属于孕妇妊娠期较为普遍的一种并发症,如果未及时进行疾病筛查以及诊断,会对母婴安全造成极为严重的威胁【4】。近几年,伴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肥胖患者的例数以
7、及糖尿病患者的例数表现为逐渐增加的趋势,妊娠期糖尿病疾病的诊断标准表现为一定程度的下降,进而导致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例数表现为一定程度的增加。因为患者在妊娠时,自身摄食量表现为一定程度的增加,胎盘分泌胰岛素针对胰岛素表现出抵抗作用,进而导致患者出现了异常糖代谢的情况,从而针对孕妇以及胎儿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无法将孕妇血糖水平进行有效控制【5】。患者出现了妊娠期糖尿病的情况后,可能会导致表现出自然流产现象、出现巨人胎儿的情况以及出现畸形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