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4351857
大小:69.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1-13
《手术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47例临床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手术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47例临床分析田硕(黑龙江哈尔滨市第五医院150040}【中图分类号】R72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S5(2010)20-0108-01【摘要】目的探讨微创入路手术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微创肘内、外侧联合小切口入路复位,多枚克氏针多维固定治疗47例移位明显的肱骨髁上骨折患儿,术后随访6〜12个月。结果骨折愈合良好,肘关节功能95%恢复,平均时间1〜3个月。有4例轻微肘内翻,无严重并发症。结论釆用微创切口入路和多枚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移位骨折
2、安全,组织损伤小,固定可靠,肘关节功能恢复好,更能有效预防血管、祌经并发症。【关键词】小儿肱骨髁上骨骨折微创克氏针并发症肱骨髁上骨折是指肱骨干与肱骨髁交界处发生的骨折,以小儿多见,好发年龄5-12岁,占儿童肘部骨折的50%〜60%[1],骨折多为直接暴力致伤,如骑自行车摔伤,高处跌落等,往往骨折移位、关节畸形严重,部分病例可并发神经损伤及血管损伤。骨折部位局部软组织丰富,血运循环好,骨折愈合迅速,但若在治疗中方法不当,则可能发生肘内翻畸形、前臂缺血性肌挛缩、肘关节伸屈功能受限等并发症。我科自2009年2月〜2009
3、年11月采用微创切口及克氏针内固定的方法治疗肱骨髁上骨折患儿47例,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一、一般资料和方法1.病历资料我科自2009年2月〜2009年11只收治肱骨髁上骨折患儿47例,男39例,女8例,年龄3〜12岁。骨折类型:左侧30例,右侧17例,伸直型32例,屈曲型15例,合并祌经损伤3例,合并血管损伤2例,就诊时间最短25min,最长20天,19例为经非手术治疗失败而转为手术,患肢肿胀严重。2.治疗方法术前进行患肢肘关节正侧位X射线片,详细了解骨折类型以及相关情况。根据年龄选择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或全身
4、麻醉方法。首先于肘外侧切U,长3〜5cm,达骨折断端,然后再于肘内侧切口,长3cm,直视下将骨折端解剖对位并维持,2枚适合的克氏针由骨折远端内、外髁斜向骨折近端穿出骨皮质交叉固定,贯穿骨折远端、近端,检查固定牢固后冲洗伤U缝合皮肤,克氏针末端留于皮肤外。术后给予石膏托外固定,应用抗生素3〜7d,3〜4周去除外固定,进行肘关节功能锻炼,克氏针取出时间为4〜6周。1.疗效评价参照Flyrm标准[2]制定以下疗效评价标准优:肘屈伸不受影响,无肘内翻;良:肘屈伸受限<10°,肘内翻<5°,关节功能基本不受影
5、响;可:肘屈伸受限10°〜30°,肘内翻6°〜15°,关节功能存一定影响;差:肘屈伸受限〉30°,肘内翻〉15°,关节有严重影响。二、治疗结果47名患儿随访6〜12个月,骨折均在1〜2个月内愈合,肘关节功能在1〜3个月内恢复。治疗效果优43例,良3例,可1例,4例发生肘内翻,有合并神经血管损伤均3月内恢复,无血管、神经并发症发生。三、讨论根据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移位程度分型可分为3型[1]。I型:骨折无移位;II型:骨折远端成角,但前后侧尚有一侧皮质骨完整无分离;III型
6、:骨折中度或重度移位,前后侧皮质骨均中断、移位。治疗方法有保守治疗,包括手法复位、骨牵引,夹板外固定等,手术治疗是近几年开展较多的治疗方法,0前,国内对于肱骨髁上骨折伴神经损伤的手术指征尚未统一,一般来说,对1型骨折采用手法复位外固定治疗可获良好效果。对II、III型骨折,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是较好好的选择。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并发症有前臂缺血性肌挛缩、血管神经损伤、骨化性肌炎、肘内翻畸形等。其中,肘内翻是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主要并发症,其发生机制0前仍未明确,0前多数学者认为复位不良和固定不当是导致肱骨髁上骨折并发症发
7、生的重要因素。肘内翻畸形超过15°需矫正,手术矫正的年龄应在8〜12岁,肱骨踝上骨折后肘关节功能的恢复取决于骨折复位及术后正确的功能锻炼,正确的功能锻炼可减少肘内翻畸形的发生。一般术后固定期间进行手指抓握锻炼,去除固定后主要锻炼肘关节屈伸活动,切忌锻炼吋给前臂施加一个向尺侧的外力。当前,越来越倾向于采用手术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但是就我们的经验来说,小儿肱骨髁上骨折还是应遵循保守治疗为主的方法,不能随意扩大苏手术范围,如复位困难或者旋转不稳定、血管祌经损伤、开放性骨折者才考虑手术治疗。参考文献[1】吉士俊,
8、潘少川,王继孟.小儿骨科学.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513.[2]DeBoeckH,DeSmetP,PendersW,etal.Supracondylarelbowfractureswithimpactionofthemedialcondyleinchildren」PediatrOrthop,1995,15(4):444448.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