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4328299
大小:64.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1-13
《多索茶碱联合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观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多索茶碱联合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观察河北省清河县人民医院儿科054800摘要:目的探讨多索茶碱联合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在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0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即观察组30例,对照组30例。入院后,两组患者均行常规治疗,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行多索茶碱联合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治疗,对照组患儿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行单纯的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治疗。分别对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同时观察并统计两组患儿喘憋症状,肺部啰咅消失时间。结果观察组患儿临床治
2、疗的总有效率为96.6%,对照组为89.9%,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o观察组患儿喘憋、咳嗽、肺部喘鸣音消失平均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o结论:多索茶碱联合甲泼尼龙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的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治疗,安全性高,缩短治疗时间,值得在临床屮推广应用。关键词:多索茶碱;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毛细支气管炎毛细支气管炎是一种婴幼儿常见的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主要以喘憋、三凹征和气促为主要临床特点,重症病例常合并
3、心、脑、肝和胃肠道等多器官系统的损伤[1]。近年来,相关研宄报道指出多索茶碱联合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在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治疗屮具有良好的疗效。本文以我院2014年9月一2014年12月期间收治60例毛细支气管炎分为研究对象,其屮30例患儿行多索茶碱联合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治疗取得丫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以该院收治的60例毛细支气管炎患考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观察组年龄1.5—24个月。发病时间2一3天。对照组年龄1.4一24个月,发病时间2—3
4、天,所有患者符合我国关于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诊断标准,排除患有心肺功能障碍、哮喘等疾病的患者。1.2方法两组患儿均行吸氧、雾化吸入、抗感染、止咳祛痰等常规治疗,其中观察组30例患儿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行多索茶碱联合甲泼尼龙治疗[2]。即予以患儿同吋静脉滴注多索茶碱(陕西博森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2406)3-5mg(kg.d)1次/d,连用7天为一疗程。静脉滴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国药集团容生制药有限公司,H20030727)2mg,1次/d,5d为一疗程。对照组30例患儿在常规治疗的
5、基础上行单纯的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治疗,治疗方案同观察组。1.3观察指标:1.3.1治疗疗效标准本组研究评估标准分为以下4种情况:痊愈:喘憋、咳嗽、肺部喘鸣音等症状完全消失。显效:喘憋、咳嗽、症状明显改善、肺部喘鸣咅明显减少。冇效:喘憋、咳嗽症状冇所改善,肺部喘鸣咅冇所减少。无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无变化甚至加重。1.3.2其他标准经治疗后对比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临床表现、住院吋间等方面情况。表1两组患儿症状和体征消失吋间比较(d)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
6、±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2、1治疗效果两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在症状和体征消失吋间比较两组患儿喘憋、气促、三凹征、肺部喘鸣音消失吋间、住院天数差异均奋统计学意义。2.2两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治疗结果比较观察组治愈率对照组治愈率观察组总有效率对照组总有效率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表2两组患儿毛细支气管炎疗效比较(%)2.3不良反应情况:两组患儿中未出现心动过速、心律失常等心血管并发症。3、讨
7、论毛细支气管炎主要是有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等引起,主要累及气管分支的末端靠近肺泡的部分,一旦发炎,粘膜充血水肿,粘液分泌增加,坏死的上皮细胞即支气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粘膜下充血,水肿和腺体增生,病变会造成毛细支气管腔狭窄甚至堵塞,导致肺气肿和肺不张,严重者可导致气道阻塞、痉挛,造成气道堵塞和呼吸困难,可致石心负荷加重诱发心力衰竭。多索茶碱是一种新型镇咳平喘药,是具奋抗炎和支气管舒张作用的新一代甲基黄嘌呤衍生物,通过抑制支气管平滑肌中细胞内磷酸二酯酶活性,使组织中环磷酸腺苷与环磷酸鸟苷的比值升高
8、,导致支气管平滑肌松弛。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注射用类固醇,具有较强抗炎作用,而ii患儿治疗过程中水、钠储留情况有明显缓解。可以减轻临床症状,其抗炎与抗过敏效果非常好,而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也相对较高。综上,在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治疗中应用多索茶碱联合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有利于缓解患儿喘憋、咳嗽等临床症状,并且奋效缩短患儿的住院吋间与恢复时间,II不良反应少,患儿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参考文献:[1]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199,1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