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法合流之探析

儒法合流之探析

ID:24327806

大小:49.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1-13

儒法合流之探析_第1页
儒法合流之探析_第2页
儒法合流之探析_第3页
资源描述:

《儒法合流之探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儒法合流之探析[]先秦两汉时期,儒家与法家在人性和政治方略上的分歧导致两家思想上的激烈冲突。同时,双方在历史发展、学术思想以及官僚体系和帝王政治中又逐步体现出整合的趋势。儒法两家思想的斗争、对立与整合,不仅引起古代思想、法律、制度及政治策略的巨大变革,也为儒法国家的最终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关键词]儒家法家儒法合流历史影响  []B222[]A[]1009-5349(2011)10-0011-02    治国平天下之大事,自古即为一些大家所研究、争议的热点。中国近两千年的封建社会历史长河中,儒家思

2、想起着非常深远的影响,被当作历代的执政之基点,其核心地位和核心价值始终被人们所认可,并在长远的范围内平衡着中国的世态人心。但如果对中国法制史进行深入研究的话,不难发现,我国传统法制思想是“外儒内法,济之以道”的刚柔并济的形式。统治者以儒家“三纲五常”“忠孝节义”为指导思想,以法家的“依法治国”“中央集权”为根本制度,以追求稳定的传承和长久的统治。  一、儒家与法家  (一)儒家的起源  儒学源于殷礼。殷商文化事实上是一种贵族化的文化,一切文化皆为贵族所专有,并没有平民的份,这就是学在官府。儒学相礼的学

3、问在殷商时开始形成。西周初期,周公对过去的礼进行了相应的整合,可敬的是,于此同时,制定出一套以维护封建统治为中心的行为规则以及与之相呼应的典章制度、礼节仪式,并把他们运用到治理国家中,进而形成了以“亲亲,尊尊”为基本原则的礼治思想。为后世所称道的孔子的儒学,便是在周礼的基础上发展进步而来。  (二)法家的起源  春秋战国,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渐盛,建立在氏族血缘基础上的贵族宗法制度开始瓦解,维护宗法社会等级秩序的礼乐也逐渐失去其统摄力量。在周礼的运用受到实践的质疑时,法家以其“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一断

4、于法”的核心思想被统治者所接纳。同时,法家的兴起与军功贵族兴起有绝大的关系。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李悝、吴起、商鞅、申不害”,李悝著的《法经》为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完整法典,法家集大成者韩非提出把“法、术、势”结合的政治理论。  (三)儒家与法家的特点之比较  1.“性本恶”与“性本善”思想。  法家思想忽略人性之善,蔑视文化和教育的力量,以人“性本恶”思想为指导,单纯地依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而不重视道德教育,不提倡仁慈友爱,毫无人情可言。法家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是利害关系,是赤裸裸的利益关系。认

5、为只有通过强制的法律才能停乱止戈,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宁。  儒家以“人之初,性本善”的理论为基础,教化人民,也警惕君王,要外在为统治者,内主圣贤之道。他们认为人通过学习、教化,可有良知,进而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进而达到“慎独”的境界。  2.“以法为本”和“为国以礼”。  在封建社会,君主和官吏是相互倚重的,官僚阶层是君主统治的得力工具,然而,法家那种刑无等级的思想使得君臣之间本来唇齿互不可相离的关系分裂,使众多功臣重臣落于法X,显然,便激起了官僚们对君主和法家政客的强烈不满

6、,这说明,法家思想无法独立协调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礼”在中国古代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小到个人的一言一行,大到国家的治理无不包含在礼的范围之内。“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明同异。”(《礼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