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4323095
大小:73.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1-13
《capri细胞治疗恶性肿瘤的安全性探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CAPRI细胞治疗恶性肿瘤的安全性探讨王盛1胡涛2(通讯作者)(1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临淄区人民医院山东淄博2554000)(2滨州医学院免疫学教研室山东烟台264003)【摘要】目的探讨CAPRI细胞治疗恶性肿瘤临床安全性。方法我院从2013年8月到2014年1月采用CAPRI细胞治疗恶性肿瘤病人23例,对23例病人从外周血釆集、CAPRI细胞体外诱导、CAPRI细胞分次静脉回输、及回输后不良反应、生活质量及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进行了认真观察及总结。结果23例病人顺利完成外周血采集、CAPRI细胞体外诱导、CAPRI细胞分次静脉回输,1例病人回输后2小时发热;经CAPRI细
2、胞治疗后,绝大多数患者的生活质量较前明显好转;肝、肾功能检测均无明显改变。结论应用CAPRI细胞治疗恶性肿瘤临床安全可靠。【关键词】CAPRI细胞恶性肿瘤安全性【中图分类号】R73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03-0162-01美国《科学》杂志2013年12月公布了2013年十大科学突破,肿瘤生物治疗居榜首,可见肿瘤生物治疗在肿瘤治疗领域上作用越来越重要、越来越被认可。CAPRI(CascadePrimedImmunecells)细胞又名链式CIK细胞,是一项新型自体T细胞,利用抗原呈递细胞结合CD3单抗及特定细胞因子的链式激活工艺制备
3、,兼ACIK的非特异性和DC的特异性杀伤能力,其效应细胞有两种:以CD4+和CD8+为主的T辅助细胞和T杀伤细胞(细胞毒细胞),约占80%,以CD3+和CD56+为主的NKT细胞、以及NK细胞和树突状细胞(DC),这部分效应细胞约占20%。近年来CAPRI细胞在肿瘤生物治疗方面非常活跃,具有安全有效、杀瘤谱广、副作用小等传统生物治疗的特点,还具有典型的个体化生物治疗模式的特点。1临床资料我院从2013年8月到2014年1月采用CAPRI细胞治疗23例病人,其中男性15例、女性8例;年龄41〜72岁,平均年龄57岁;其中胃癌9例、肺癌4例、食道癌3例、直肠癌2例、肾癌2例、
4、膀胱癌1例、乳腺癌1例。所奋患者均为术后患者,病理诊断明确,接受治疗前均详细告知患者或家属治疗的优势及不足,并签署治疗知情同意书。2治疗方法2.1单个核细胞采集我们使用美国血液技术公司生产的MCS+血细胞分离机及其配套的一次性管路耗材进行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采集,采集前1天嘱病人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清淡饮食;为防止低血钙反砬,于采集开始吋U服葡萄糖酸钠10mg/10ml2支;采集后三天内避免剧烈运动。2.2CAPRI细胞体外诱导医用级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单个核细胞,并制备自体血清,半量单个核细胞加入提前一天CD3单抗包被好的细胞培养瓶中,3小时后加入rhlL-2、rh
5、GM-CSF等细胞因子,再3小吋后加入另半量单个核细胞,16小吋后加rhlL-2、rhlL-18等细胞因子扩增并加入10%自体血清,72小时后收获并-80°C冻存CAPRI细胞[1]。2.3CAPRI细胞分次静脉冋输CAPRI细胞检菌合格后分8次冋输病人,冋输吋注意观察,由于冋输的是自体细胞,因此无免疫排斥反应,轻度发热是CAPRI细胞治疗最常见副反应,23例病人冋输过程中没有明显不良反应,体温、血压正常。2.4冋输后不良反应、生活质量及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23例病人中仅有1例回输后2小吋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8.2°C,无明显不适,饮水后1.5h缓解;治疗后两周随访,病人乏
6、力及精神、食欲不振等症状有明显改善;治疗前后不同时间对肝功能和肾功能进行测定,未发现对肝功和肾功有损害作用。CAPRI细胞治疗后外周血CD3+>CD3+CD4+细胞的比例显著增多,CD4+/CD84•比值升高[2]。3讨论CAPRI细胞治疗所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及血清均是自体的,避免了因使用异体血带来的交叉感染。从采血、制备到冋输所用耗材均为一次性的,并且应用血细胞分离机的封闭式管道采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不丢失血液中其他成分。CAPRI细胞培养扩增采用无血清培养基,避免使用血清可能带来的未知感染。CAPRI细胞冋输前均进行细菌、真菌和支原体、内毒素检测,由本院检验中心和本实
7、验室同吋进行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才冋输病人。CAPRI细胞治疗共计23例病人中,仅有一例出现发热,充分说明了CAPRI细胞治疗几乎没有副作用,临床应用安全可靠。参考文献[1]B.Laumbache,S.Gu,R.Wank.ActivatedMonocytesPrimeNa?¨veTCellsAgainstAutologousCancer:VigorousCancerDestructionInVitroandInVivo[j].ScandinavianJournalofImmunology,2012,75:314-328[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