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述在触摸语言中感受文学之美

阐述在触摸语言中感受文学之美

ID:24287976

大小:57.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08

阐述在触摸语言中感受文学之美_第1页
阐述在触摸语言中感受文学之美_第2页
阐述在触摸语言中感受文学之美_第3页
阐述在触摸语言中感受文学之美_第4页
阐述在触摸语言中感受文学之美_第5页
资源描述:

《阐述在触摸语言中感受文学之美》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阐述在触摸语言中感受文学之美在触摸语言中感受文学之美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在触摸语言中感受文学之美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诗歌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中图分类号:E223  中国的语言文字有着无穷的魅力。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篇课文,就是一个个美的世界,这种美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美。让学生感悟并享受这种美,是语文课程的终极目标,是与人对幸福快乐的追求相一致。其作用之重大,不可等闲视之。  既如此,那如何引导学生去感受课文的艺术之美?笔者的观点是,教学中应该立足于课文那直观、鲜活的语言,让学生亲近文字的肌肤,触摸文字的

2、心灵。换言之,即是让学生充分地触摸语言文字,去感受艺术带来的魅力。  笔者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几种触摸语言文字的策略,下面就以例谈的形式加以阐述。  一、诵读体味  中国的语言是讲求气韵生动、节奏和谐、语势流转的。因此古代的语文教学都采用诵读的方式进行,以求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效果。直到如今,诵读体味依然是学习语文的基本策略之一,并且在语言形式的学习和把握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在学习那些凝练的诗文和经典作品时,诵读的作用重大。  看过杭州郭初阳老师执教的里尔克的诗歌《沉重的时刻》实录,课堂牢牢锁定在语言形式的

3、学习体味上,郭老师运用的主要策略就是引导学生诵读体味。  师:请一位同学朗读。(生1边读边笑)在触摸语言中感受文学之美由优秀站.zbjy.提供,助您写好论文.  师:可以再舒缓一些。再请一位同学读。(生2读得比较快)  师:把握一种节奏。再请一位同学读。(生3前三节读得比较好,最后一节又笑)  师:前三节,体会到了一种独特的味道,再请一位同学读。(生4读得好些了,但缺乏停顿)  师:强调了四个字“无缘无故”,很好,注意每一节之间应该有停顿。再请一位同学读。(生5读出了沉重的感觉)  师:这是目前最好的版本。  在这里的五分钟内

4、,别的什么都没有做,只是请五位学生分别读了课文。这样的读是否有必要?这样的读对学生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有帮助吗?答案是肯定的。从生1和生5的不同反应便可看出:生1是笑着读诗歌的,生5能读出这种“沉重的感觉”。生1的笑显然是他没有明白诗歌的意思,他得笑代表着他对诗歌的最初理解;生5的“沉重”是经过了前几轮的朗读,对诗歌有了准确的理解把握,是认识的深入与深刻。试想,如果没有前面几次三番地关注文本的朗读体味,生5的认识能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吗?  教师对学生的朗诵指导,可以分三步进行:了解性朗诵,理解性朗诵,欣赏性朗诵。了解性朗诵,其目

5、的是通过朗读来了解熟悉课文内容,能读正确字词,读通顺句子。理解性朗诵,侧重引导学生理解的情感,并能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来传达的情感。欣赏性朗诵,也就是进行想象性表情朗读,在朗读中想象画面,让自己进入画面,与同生活,共喜乐。  二、想象还原  想象还原是领悟艺术之美的又一重要的策略。还原就是要把想要表达却没有说出来的东西追溯出来,把文章特殊的语言背后的情感追溯出来。如果我们能引领学生去关注文本特殊的语言现象,进行细读并还原出语言的本貌,就能体味到文本语言形式的精妙所在,进而感受艺术之美。  笔者在执教琦君的《春酒》一文时,对“肚子吃

6、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一句中的比喻,就用了还原法。过程如下。  师:这句写得好吗?  生:好的,用了比喻,把我吃饱的肚子比作是蜜蜂的肚子。  师:能这样比吗?  生:可以的,从形状上看有相似的地方,都很鼓。  师:除了形似之外,还有其他吗?请还原一下,是怎样吃的?吃了几家?别人欢迎我吃吗?我吃的时候心情怎样?  生:哦,除了形似之外,更重要的是神似——我到家家户户去吃,大家都很欢迎我,心情很高兴,所以吃得很多,这样正好表现了乡邻的和睦,表现了一种浓浓的乡情。  又如,冯骥才的《麻雀》一文中有句“它生长着土的颜色”,为了让学生感悟

7、人类对麻雀的憎恶,笔者也让学生还原。  师:土的颜色是什么颜色?  生:灰色。  师:是的,是灰褐色。但为什么不写成灰褐色呢?  (生回答不上来。)  师:如果你今天穿了件灰色的衣服,我说“你的衣服是灰色的”与“你的衣服是土色的”,两句有没有不同呢?  生:前一句好像是客观地评价我的衣服,后一句好像有土里土气的味道,有嫌弃的感觉。  师:说得很好,语言感觉力不错。那么这里写成土的颜色呢?是从谁的角度去说的呀?  生:这是以人的眼光去写的,写麻雀生得土里土气,表现了人类对麻雀的憎恶。  师:能不能还原一下人类的心理,把人类的心理

8、还原出来。  生:人类可能会这样想“看那讨厌的麻雀,竟然生成这样土里土气的颜色,真是可恶!”  三、揣摩品评  比较品评是感受艺术之美最常用的办法,通过“增一增”、“删一删”、“移一移”、“换一换”等策略让学生品味语言表达的精妙,从而对语言表达形式进行反思叩问,增强对语言的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