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论文)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论文)

ID:24186215

大小:66.12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2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论文)_第1页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论文)_第2页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论文)_第3页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论文)_第4页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孔子“仁”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摘要]孔学的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仁”。把“仁”界定为人之为人的类本质,奠定了儒家道德人学的基木路向。仁者爱人,克己复礼,孝悌为木,为仁由己,构成“仁”的四重内涵。“仁”统摄“恭、宽、信、敏、惠”诸德及孔子的德治理想。在今天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孔子的仁学精神仍然宥着相当深远的警醒和启示作用,那就是:整个社会要提倡群己兼顾的涵养仁心,注重个人内心和谐的建没,弘扬人道主义精神,执政为民。[关键词1孔子仁学思想孔学的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仁”。在儒家伦理思想中,“仁”占宥极其重耍的地位。“仁”是孔子及其儒家伦理思想的重要IAI容和主要标志,也是其道徳理论体系的基本原

2、则。作为一个基本的道德原则,它是人们处理各种道德关系和调整各种利益关系的根木准则,它贯穿于儒家伦理思想的全部内容之屮,也鲜明地、集中地体现着孔子及其儒家伦理思想的本质和特点,其他的道德规范以及具体道德关系方面的某些特殊要求,都是这个基本原则的补充、展开和其体表现。孔子说:“仁者,人也”,把“仁”界定为人之为人的类本质,奠定了儒家道德本位人生哲学的基本路向。从道德人本主义出发,孔子认为,一个具备了人的形骸的(自然木能)的人要成为道德意义上理想的人,需要经过后天的道德修养冰能完成。故其冇“成人”或“成仁”之说,认为一个人只要达到道德理性之Q觉,就可以为“成人”,而“成人”的最高成就即“成

3、仁”,亦即理想人格的完成或人的类本质的实现。一、“仁”的涵义1、仁者爱人。《论语•颜渊》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仁是忠与恕的合体,是孔子思想的一贯之道,故其弟子曾参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孔了•在《论语》中讲“忠”宥十多处,如云:“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论语•子路》)“居之无倦,行之以忠。”(《论语•颜渊》)“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这些教言,均说明一个道理,一个真正的人,其人道之爱首先表现在对他人要尽心竭力地履行道德责任和伦理义务,这就叫“主忠信”。“恕”字在《论语》中只出现过两次,但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它涉及到的是爱人

4、的态度。恕字的字形从心从如,意指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论语•卫灵公》载: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的意思是说,恕道是一个普遍的道德原则,它的基木要求是像对待自己那样对待别人。凡自己不想遭受的,也不要施加于别人;反之,自己想要达到的,也希羯别人达到。这就是“恕”,这就是一个仁者爱人的态度。故其又言:“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能近取譬”,就是拿自己打比方,推己及人。按照孔子的说法,一个人做到了忠与恕,那便实现了“仁爱”的基本义务与责任。2、克己复礼为仁。这里涉及到个体要求与

5、普遍的社会伦理原则的关系,亦即群己之辨的问题。孔子乃至整个儒家在这一M题上的基本态度是个体需要(己)服从社会整体原则(礼)。所以孔子以“克己复礼”为求仁之道。《论语•颜渊》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H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里“克己”,即克制和超越自己的生理木能、个体感性欲望;“复礼”,即按照社会典章制度和伦理原则行事,做到在视、听、言、动诸方而皆合于礼。孔子认为,如此反复多次“礼”所体现的伦理原则就会潜移默化为人的内在德性(仁)。“克己复礼为仁”的命题,其深刻之处在于孔子较为

6、合理地解决了伦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个人按其自由意志作出的行为,何以会符合社会规范并能得到社会普遍的肯定性评价?这一命题把个体意识消融于普遍伦理原则之屮,认为作为人之本质的“仁”并不是个体意志的直接体现,而是普遍社会伦理原则在个体意识中的积淀。在这里,仁是礼的内在依据(人而不仁,如礼何),礼是仁的外在表现。所以,个体从仁心出发的行为,表面上体现了人的自由意志,而其实质则受着普遍的社会伦理原则的制约。可见,孔子的人道观带冇整体主义倾向。3、孝悌为仁之本。孔子认为仁是人的本质,也是人道的崇高理想。此种本质和理想源于人生而具有的最恒久最朴素的情感血缘亲情。所以,要发展人的爱的情感和崇高

7、的社会伦理责任,最要紧的是要培养人的血缘亲情。孔门弟子有若说得很好:“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孝”指子女对父母的亲情,“弟”即“悌”,指弟弟对兄长的亲情。宥子看到:一个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人,在社会上是很少犯上作乱的。据此他推测出一个结论,即人的血缘亲情(孝悌)是仁爱精神和一切社会伦理义务的情感基础。相反,假如一个人连自己的生身父母和同胞兄弟都不知爱敬,怎么会对社会、对他人具有仁爱精神和伦理情谊呢?孝悌为仁之本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