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伦理思想史

中国伦理思想史

ID:40240069

大小:439.00 KB

页数:56页

时间:2019-07-28

中国伦理思想史_第1页
中国伦理思想史_第2页
中国伦理思想史_第3页
中国伦理思想史_第4页
中国伦理思想史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伦理思想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国伦理思想史——姚才刚副教授导言伦理道德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几千年来已经深入、渗透到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的一切方面,深入、渗透到民族文化心理之中。第一节中国社会与中国的伦理思想一、伦理道德的本源伦理道德植根于人类的社会实践里,存在于人类的社会关系中。二、中国社会史的基本特征“亚细亚生产方式”。中国古代带有浓厚的氏族制度的残余,特别重视血缘关系。第一节中国社会与中国的伦理思想三、中国伦理道德的特点1、认识了中国社会史的上述特征就可以了解伦理道德在中国之所以具有如此尊崇地位的根本原因。2、认识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特征,也就

2、明白了中国古代的伦理道德为什么在内容上特别重视以“孝悌”为中心的家庭、家族道德,并以之为核心发散到全部社会道德之中。3、认识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特征,也就明白了中国古代在伦理道德上,为什么那么强调中庸。第二节中国伦理思想的基本内容一、伦理道德的重要性及其在社会生活和理论上的地位。二、伦理道德的哲学基础。三、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包括处己和待人两个方面。四、关于伦理精神和道德原则的探讨。五、人生观。六、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问题。第三节中国伦理思想史的研究方法读古书,特别是那些古代学者和思想家本人的作品,以及记载他们言行的可靠的第一

3、手资料;读一些参考书,如注本、译本、或者介绍性的书籍;关注当代的考古发现及有关的学术讨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还必须坚持唯物主义辩证法。第一编中国伦理思想的萌芽(先秦) 第一章先秦社会与伦理思想先秦时期,包括从原始社会经奴隶社会,一直到封建社会的建立。无论从任何方面来说,都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内,中国伦理思想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而且为中国后来千余年的封建主义伦理学正式奠了基。第一节原始社会及其裂解 与伦理道德思想的萌生传说中的神农氏时代。“神农无制令而民从”,“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

4、起而王”。原始的集体主义、原始的平等与民主。原始社会末期:尧、舜、禹时代社会道德状况,发生了重大的冲突:一方面是仍然存在着的原始民主、原始平等和朴素的集体主义;另一方面则是道德的堕落,特别是在氏族贵族内部。第二节“学在官府”制度下的伦理道德思想一、什么叫“学在官府”“学在官府”并不是指研究学术的机关团体,而是说当时的文化,特别是伦理道德,掌握在少数贵族及其所属的知识分子手里。其代表人物,处理帝王弼相之外,就是夏代的“士”以及南正、火正之类,如皋陶;商代的仲虺、伊尹与祝、宗、卜、史之类;周代的师保、司徒之类。其代表作,就是所谓

5、的“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第二节“学在官府”制度下的伦理道德思想二、以周公为代表的“官府之学”的理论体系首先,夏商周的贵族们都不同程度地重视天和天命,认为它是社会和人生的最高和最终决定者。其次,将道德充实于“礼”之中,并改造了殷礼。再者,周代的道德规范体系中最重视敬,据说敬字原意是警,即警惕、警戒,小心谨慎之意,后来才延伸到恭敬、尊敬等意思。勤俭无逸和孝友惠爱是周代非常重视的道德规范,特别是孝友。西周统治集团还相当重视道德教育与道德修养。第三节“百家争鸣”中的伦理道德思想一、“百家争鸣”产生的时代背景与原因各

6、家观察的主观片面性各个学派的发起者的身份地位重视各家所产生的人种地理环境二、“百家争鸣”时期各学派的主要理论儒家:孔子、孟子、荀子墨家;后期墨家道家:老、庄法家:韩非第二章德治与法治第一节明德慎罚西周的奠基者周文王极为重视道德,任用那些有用的人,尊敬那些值得尊敬的人,用“威”去处罚那些应当受处罚的人,让庶民了解自己的思想和做法,这就是明德慎罚,也就是周文王的成功之道。孔子大致上赞成周公明德慎罚的主张,它有时用“宽”、“猛”和“张”“弛”去讲这个道理。根本上,孔子是相信德治和德政的。第二节法为治本一、法的发展法与刑在氏族社会礼

7、并不存在,原始宗教和道德是调整氏族内部关系的主要工具。西周时,法律已经比较完备,但是直至春秋时期,法律的地位于道德相比,仍然相差遥远。二、法家对“法为治本”的认识他们认为民轻而贱,不大懂得仁义道德,只能用刑和法去“治”。分析了道德于法刑的优劣长短,认定法和刑比道德更优长。法律是急务,而道德则可以缓;法和刑是“实事”,而仁义道德乃是虚话,没有用处。道德维护“私”,而法律则是为了“公”,而公、私是相背的。第三节礼为政本一、西周时期“礼”的发展西周时周公制礼作乐,礼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被贯彻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周礼发展到孔子时代之

8、前就已经开始衰落。礼治后成为荀子思想的核心。二、荀子和战国后期儒家后学对周礼的回复首先,荀子对于礼的产生根源进行了探讨。其次,关于礼的内容,荀子提出以“三本”为核心的学说。再次,荀子的礼,目的很清楚,从个人来说就是“养情性”,从社会来说,就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安定。第三章伦理道德的理论基础中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