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里阴晴》课堂设计 

《画里阴晴》课堂设计 

ID:24147181

大小:74.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2

《画里阴晴》课堂设计 _第1页
《画里阴晴》课堂设计 _第2页
《画里阴晴》课堂设计 _第3页
《画里阴晴》课堂设计 _第4页
资源描述:

《《画里阴晴》课堂设计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画里阴晴吴冠中【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提出的艺术创作贵在创新的新主张。2.理解作者的艺术观点——既要传统,又要借鉴外国文化。3.品味文章自然含蓄的语言特色。4.掌握文艺随笔的基本写法,提高阅读此种文体的能力。【教学重点1.重点把握文章论述的中心及领悟作者对画里阴晴的感受。2.学习本文的行文结构。【教学难点】理解作者是如何在画中体现他的创作思想的。【教学方法】引异学生通过速读把握文章概要;通过细读与反复吟诵重要语段,体味语言的自然含蓄,并领会思想的深邃。【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吋一、导入对天气的感受往往是

2、因人而异的,有人喜欢阳光明媚的晴天,有人喜欢烟雨蒙蒙的雨天。不知道在座的各位同学对天气的阴晴有什么样的感受,大家一起来谈谈,说说你为什么喜欢晴天或为什么喜欢雨天。学生谈论,发言。吴冠屮看来大家对阴晴都有自己的见解。不面我们就一起來学习学贯屮西的艺术大师先生的散文《画里阴晴》,看看他对阴晴有什么样的感受。二、字词检查嫩(ndn)绿渗(shdn)进朦(m6ng)胧妖(ydo)柔三、作者简介吴冠屮(1919-),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出生于江苏宜兴农村。1942年毕业于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后考取旧中国教育部公费留学法国。1

3、950年返国后曾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清肀大学、北京艺术学院及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终生探索油画民族化及中国画现代化,画之余偶写文稿。国内外己山版画集四五十种,文集近十种。曾在英国、美国、法国、新加坡国家博物馆举办画展,获法国文化部文艺最高勋位及巴黎市金勋章。四、解读全文(一)概括段意第1自然段由“默看细雨湿桃花”起笔。先叙述路过故乡的感受。第2自然段承上赞美湿的景色“格外有韵味”。第3自然段转而说明“喜欢画阴天和微雨天的景色”的因由。第4自然段综上所述,借用“鱼和熊掌可以兼得”作比喻,说明阴和晴两种审美趣味可以并行不悖

4、。(二)思考讨论1.第1自然段中,作者如何描写宜兴春雨?引用“默看细雨湿桃花”的诗句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参考答案:本段对江南春雨的描绘虽只寥寥几笔,却形象、生动、传神,别有一番意味。潘天寿解析:描写宜兴春雨的句子:“雨洗过的茶场一片墨绿,像浓酣的水彩画。细看,密密点点的嫩绿新芽在闪亮;古树老干黑得像铁,柳丝分外妖柔,随雨飘摇;桃花,我立即记起老师的题画诗‘默看细雨湿桃花’……”在这里,引用“默看细雨湿桃花”的诗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起笔,引出话题。1.第1、2自然段是通过哪个词语衔接起来的?这样过渡有什么好处?参考答案

5、:第1、2自然段是通过“湿”这个词语衔接起来的;这样过渡显得自然、紧凑。解析:第1自然段说“湿”字透露了画家敏锐的审美触觉,第2自然段紧承上段,说“湿”渲染了山林村落,改变了大自然的色调。第1、2自然段紧密结合,给人浑然一体的感觉。2.湿和雨在普通人眼里和画家眼里有什么不同?参考答案:在普通人眼里,湿和雨景只是一种客观存在,但在画家的眼里,“湿了的大自然景色却格外地有韵味”。作荞从“斜风细雨不须归”的传统文化中找到了渊源,觅到了知音。解析:因为雨改变了大自然的色调,使本来不协调的颜色也协调了起来,增加了大自然的另外

6、一种美感,所以作者觉得雨后的大自然很有韵味。这是作者以画家的眼光观察自然的独特感悟,加进了作者的主观感受。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写到:“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表达的也是这种感受。作者这种对雨后湿景的独持感悟,是中心论点得以确立的前提和条件。3.西洋油画家对阳光和阴雨的感受和表现与作者有什么不同?第3自然段对推出中心论点起到了什么作用?参考答案:西方油画家崇尚阳光,而作者却喜欢画阴天和微雨天的景色。第3自然段主要说明“喜欢画阴天和微雨天的景色”的因由,为推出屮心作好了铺垫。解析:西方油岡家“一味分析色彩与

7、阳光的物理关系”,陶醉于阳光所刺激的强烈色彩感受,很少将阴雨作为一种审美趣味来表现。而作者却喜欢画阴雨天景色,他的水彩画其实是水墨画的变种,模仿西洋画的手法少,受益于中国画的成分多。此段已经初步表明了作者的观点:既不盲FI追随西方画法,又不囿于传统技法,是二者之间的一个变种,为下文归结论点作好了铺垫。六、布罝作业1.木文的中心是如何提出的,请仔细阅读、分析课文,体会文章第3自然段对推出中心论点起到了什么作用。2.运用网络搜集并整理吴冠屮的作品及相关材料。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由复习课后作业导入。木文的中心是论述艺术

8、贵在创新,作者是如何提出这一中心的?参考答案:作者是在层层铺垫的基础上,最后才点明这一中心的。解析:文章开始,作者由一句诗引入话题。第2自然段承接第1自然段表明作者的审美看法:湿的景色格外的有韵味。接着作者说自己喜欢画阴天和微雨天的景色,而不喜欢西方过分追求色彩的风景画。在层层铺垫、步步蓄势的基础上,正面提山自己的看法:“我感到在生活中每次表现不同对象时,永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