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4116257
大小:60.12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2
《新课程新观念新方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新课程新观念新方法山东省昌乐第一中学郑宪英新课程标准中强调:“数学课程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教学方式。”这些方式是针对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而提出的,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讲的多,学生练的少。出现了一些现象:如学生上课听得懂,但自己却不会做,或者换些题目就做不出来。有时候一个问题讲过多少遍还不会,使得学生身心健康受到了极大伤害,心理承受了巨大压力。有一些学生为了学好数学陷入数学“题海战”,还有一些同学干脆放弃数学。这些现象的产生主要由于教师没有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忽略了应以学生为主体,忽略了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环节。新课
2、程强调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感受过程,要提高学生的成绩与兴趣,就必须还课堂于学生,教师注意对知识传授的研究,适时地对某个数学问题或知识点作拓展,注意教学的多元化。发展学生的数学意识与应用数学意识。教师应该了解新时期如何去理解数学,怎样去教数学。为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满足社会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总结了以下几点:一、注意学生情感教育的培养情感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需要,数学是一门独立学科,不能把是否对其他学科有用当作唯一的价值标准。当然有用是十分重要的。在新课程标准中强调正确认识“双基”,新课程的“双基”追求“面”广不求“深”,其中的许多数学概念都不用定义的方式给出,而是用学生易
3、懂的语言描述出来。“面”广更主要体现的是数学的文化价值与背景,体现数学的自身“美”。什么是数学的美?这必然带有主观色彩,且与数学的文化价值与背景有关,哈代说过:“美是第一要素,世界是不会给丑的数学以永久的位置的”。二、注意对学生数感的引导所谓“数感”,就是对数学的感觉、感受乃至感情。从数学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具体地表现在对日常生活中的数和运算奋敏锐的感受力,奋意识地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解释和表示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数据特征和空间形式,善于捕捉一般问题中潜在的数学特征。那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呢?我认为,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己有的生活经验和学生所关心的事情入手进行数学教学,从而建立
4、良好的数感。三、教师教学中要转换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新课程标准从形式到内容上都作了较大变化,对教师的教学手段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要认识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更新旧观念,树立新意识,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俾授者,更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应由课堂的主宰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为学生学的组织者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学生合作交流的空间与吋间,这是学生自己学习最重要的学习资源环境。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多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形式就为
5、学生创造提供了合作交流的空间,同吋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吋间,让他们有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如在“七巧板”一节中,我让学生自己设计一副七巧板,并拼凑图形。学生对动手操作很感兴趣,不少同学设计出别出心裁的“七巧板”,并拼出了许多意义丰富的图形,其构思之巧妙,想像之丰富,使人耳0—新,那一刻,同学们体会到了自己交流而取得成功的乐趣。四、引导学生改变学习观念,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就学习数学而言,学生一旦“学会”,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便会强
6、化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数学。因此,教学设计要促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保证施教活动的冇效性和预见性。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不少课堂教学在高层次的追求上形成了各自的教学特色,然而许多貌似优秀的课堂教学,其实际效果并不理想,究苏原因发现根源就在于这些教学过程中及考后的处理,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误区,从而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下面我就浅谈以下这些误区及自己的看法。一、以满堂问代替满堂灌冇些
7、教师在教学中把提问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混为一谈,导致课堂教学以满堂问代替满堂灌,问题设计欠合理化、科学化,提问随意性大,缺乏精心安排,忽视对重点、难点的讲解.启发式教学就是在教师的诱导、点拨下,使学生通过亲自尝试探索,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将新的知识纳入到已冇的认知结构中去的再发现过程.显然提问式教学是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奋效手段,但两者不是等同的.提问不一定都有启发作用,启发性原则是否得到贯彻,不是看形式上的提问,而是看学生的心智活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