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4113091
大小:50.51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2
《咬文嚼字学案带答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五《咬文嚼字》【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文章写作思路。(2)过程与方法:布置学生在课前预习课文,理解文中所选的诗词及故事背景。(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培养学生学习过程中“咬文嚼字”的习惯。【学习重点难点】(1)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主旨。(2)理解并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学会在平常的学习中“咬文嚼字”。【学法指导】自主、合作、探究法,诵读法,点拨法一、预习分享1.知人论世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石、孟实,安徽桐城人,主要著作有《文艺心理学》和《诗论》。解放后
2、一直是北大教授。其所著《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迄今为止无人敢取代它的地位,无作品敢替代此书。文革中,他蹲在牛棚里翻译了百万言的黑格尔的《美学》。主要作品有《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诗论》《西方美学史》《谈美书简》等。2.了解有关常识:文艺随笔:文艺随笔是一种形式灵活,笔调轻松,富有趣味性的批评样式。随笔很注重内容的知识性,它不像规范的论文那样,注重逻辑和理论论证,而且选用富有趣味性的材料做铺垫,从中引出对某种观点和哲理的议论,再与文学领域的有关话题联系起来加以评论。随笔的行文很讲究文采,笔调轻松活泼、亲切随意,深
3、入浅出。炼字: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3.给加点字注音嫌弃垂涎唾骂氛围潜能锱铢箭镞嚼碎月晕焚香意蕴灞桥携手4.字形陈词()调自()得意咬文()字举不()举留心玩()推陈()新清()肺腑变化莫()()()必较()然无味胸()气度轮外圆()5.熟语积累咬文嚼字:形容过分推敲词句;形容卖弄才学;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自鸣得意:自己表示很得意。(含贬义)陈词滥调:陈旧不切实际的话。索然无味:没有意味,没有兴趣的样子。锱铢必较:很少的利益,很小的事情也会
4、斤斤计较。学富五车:形容读书多,学问大。二、整体感知1.解题“咬文嚼字”本是贬义词,在本文中该如何理解?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只有这样,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2.阅读全文,理清整体思路第一层(1至4)通过三个例子,说明文字与思想之间的关系,强调“咬文嚼字”实质上就是思想_和情感的调整。第二层(5至7)从正反两方面强调:咬文嚼字的重要性第三层(第8段)点明写作目的:对多文学作者的要求和希望:只有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
5、艺术的完美。三、合作探究1.作者举的下列例子分别说明一个什么道理?试分别加以概括。第4页,共4页1)“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答:语言表达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所以,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要咬文嚼字,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2)《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答:斟酌文字,实际上是调整思想和感情,所以文字一增一减,意味就随着变了。3)“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答:推敲文字,就是推敲思想感情,也是推敲作品的意境。不同的字眼表现不同的意境,使用什么字眼,要由表现的意境来决定。4)《惠山烹小龙团》三、四两句的剖析。
6、答:用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的联想意义是游离的,偏于个性的,迷离不易捉摸、难以控制的,既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离。善用字的联想意义,可以在含混中显得意蕴丰富,达到艺术的妙境。5)“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答:字的联想意义最易误用而生流弊,容易滑向套板反应,袭用套话滥调。文学创作要克服惰性,遇事要朝深一层去想,做到思想新,感情新,语言新。2.作者说:“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理由是什么?试从自己的写作体会或者读过的诗文中举例说明这个论断。答:文字是表达思想感情的。如果思想还没有透彻,感情还没有凝练,
7、文字就会含糊。只有思想透彻、感情凝练,文字才会明确。因此,文字上的推敲实际上是思想感情的推敲。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到江南岸”改为“春风又绿江南岸”,既写活了春到江南的勃勃生机,又流露出喜悦兴奋的心情。3.从课文中,可以看到作者“咬文嚼字”的极高水平,这对我们“咬文嚼字”有什么启示?第一,咬文嚼字“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拿“你是”式、“你这”式来说,仅仅一字之差,作者却品味出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而且讲出表达效果不同的原因。这告诉我们,无论阅读或写作,一个字也马虎不得。第二,咬文嚼字要有较强的语感、丰富的语言知识以及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
8、考能力。作者之所以能对课文中所举的例子进行精辟的分析,不仅得力于作者有极强的语感和丰富的语言知识,而且得益于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能力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