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ID:24086664

大小:67.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1-12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_第1页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_第2页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_第3页
资源描述: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汨罗市第四届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教学竞赛教案汨罗市天井中学凌宏春  今天我上课的课题是《地形图的判读》,这一课题选自新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第一章《地球和地图》中的第三节《地图》,本小节共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海拔、相对高度、等高线、等深线等基础知识。2、理解等高线的形成原理和性质。3、能够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断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4、初步学会判断地势的高低起伏,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地形。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己动手操作三维模拟实景课件,理解等高线的形成原理、特点和性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空间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2、通过远教网络收集比较

2、五种基本地形实景图,使学生了解高原、平原、盆地、山地和丘陵的异同特征并初步学会在地形图上识别它们,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3、通过组织学生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精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运用远教网络视频资源、图片等培养学生热爱自然,认识自然的积极态度,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2、关注当地的地形类型和分布特点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1、理解等高线的形成原理和性质。2、能够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断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3、初步学会判断地势的高低起伏,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地形。教学难点:1、等高线的形成原理和性质2、在

3、地形图上识别五种地形。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实践探索法、直观教学法、比较教学法、读图提问法、设疑激趣法。教学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组织教学:3'指导学生登录局域网上课。二、导入新课:5'1、播放视频(大家都知道,桂林山水甲天下。现在老师就来和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下桂林的美景。)2、播放《桂林山水》视频3、桂林的山美不美啊?(美)要是我生活的陆地也都像海洋一样平坦,那还会不会有这么奇美的风景呢?(没有)正是我们生活的陆地上有许多高低起伏。才会有很多像桂林山水一样的壮阔、秀丽奇特的景色,把我们的地球装扮得丰富多彩。那么我们的地图的纸张是平的,

4、而地表却有各种高低起伏形态。我们该如何把地表这些美丽的起伏在地图上表示出来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地形图的判读》三、初步感知、学习新课:5'4、设问:1、表示地面高度的方式有哪几种,你是如何理解的。2、地图上用什么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5、学生带问题自学课本16页第1、2自然段。6、学习海拔和相对高度的概念(利用人的身高和身高差来类比此概念)海拔:地球表面某一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也叫绝对高度。相对高度:地表某一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即两个地点之间的海拔差。7、展示《中国地形图》,学生找出珠穆朗玛峰,问珠穆朗玛峰的海拔为8844米,可是在青藏高原上的

5、人说珠穆朗玛峰高4000米,请你解释原因?生:学生读图讨论说出8844米是珠穆朗玛峰的海拔,而4000米是它与青藏高原的相对高度。四、操作实践、深入探究:15'过渡:我们已经知道了表示地面高度的方式有海拔和相对高度,那么要从地图上来表示地面各地海拔高低的变化,我们用什么方法呢?(学生回答:等高线)7、学习等高线的形成原理(教师用三维仿真模型在电脑上演示)8、学生尝试在自己电脑上按步骤用三维课件演示等高线地形图的形成过程。9、学生对照课件,思考等高线的性质。1、都是曲线2、都是闭合的登录教师主机播放《桂林山水》视频    幻灯演示登录学生主机自学看书学生在自己电脑

6、上按步骤用三维课件演示等高线地形图的形成过程。3、都不相交4、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缓。10、教师用模型讲解山地不同部位名称(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11、学生再次用三维课件,讨论探究各种部位的等高线特点。12、介绍分层设色地形图。五、网络交流、拓展延伸:10'13、17页活动一学生分五组,利用网络搜索工具找本组对应的地形风景看,并归纳此类地形的起伏特点。14、总结 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高度1000米以上500米以上200-500米没有一定数值200米以下地面起伏程度与外部相比高差大,高原内部起伏不大。崎岖,起伏很大起伏不大四周高、中

7、间低较平坦,起伏不大六、练习巩固。3'见幻灯片巩固练习七、自由学习。5'  学生自由登录地理学习网站,学习地理,增强对地理学习的兴趣.演示操作监视学生机活动利用百度搜索自己想要的图片学生进入网站自由学习.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