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4075536
大小:51.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2
《初高中历史衔接教学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初高中历史衔接教学探究古人云: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从这句话中可以得出学习历史的重要性,然而当前历史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特别是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是关系到中学历史教育承上启下功能的实现。面对目前出现初高中历史教学严重脱节的现象,关注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使初中与高中的历史教学形成合力,对高中历史教学,尤其是对学生进入大学后的历史课程学习有重要的铺垫作用。因此对于初高中历史衔接问题的研究有重要意义。下面我用王国维学习的三种境界来分层论述自己的观点。第一篇: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
2、楼,望尽天涯路。(发现和寻找问题)一)初中、高中历史课程设置状况:具有统一性和差异性初、高中的历史课程标准理念在指导思想上具有统一性。在知识方面上,初中主要从宏观角度入手,注意历史知识的时序性、基础性和系统性;高中则选取微观和宏观两方面纵深发展的知识,更强调历史知识的专题性、综合性。在能力方面差别也较大,初中主要在于掌握基本的历史能力,识记、理解,尤其是识记层面;而高中要求则更多在于理解和应用层面。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课程标准都把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放在了首位。二)历史教学地位的异同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思维定势的影响,往往忽
3、视了历史教育的功能。由于思想上的轻视,人们过于重视理科而忽略文科尤其是历史学科,认为历史是副科,在初中出现了课堂教学课时不足,教学方法简单重复,学校的不重视导致教师的重视度也不够等现象。有些学校高一刚入学对学生就进行文理分科,有的学生甚至早已做好了高二分科后就放弃历史学科学习的准备。学生对历史课不感兴趣,敷衍了事,给基础年级的教学带来消极影响。同时也给高中历史教学带来不利的影响。三)学生学习方式的差异初中生依赖性较强,更多的习惯于教师传授知识,他们普遍养成了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考试考什么的学习模式。但是,高中教材内容多,课
4、时紧,学生要在教师指导下,必须充分发挥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完成学习任务。四)教学方式的差异由于课标要求、学科教学地位、教材形式、学生年龄特点、传统教学形式的影响,初高中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有很大的差异。第二篇: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探求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相关对策:一)研究课标教材的变化,明确学习的目标这几年初中历史的教材版本多,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要求也在不断的调整,在教学前应对初、高中教材和课程标准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哪些知识在初中讲过,哪些知识虽讲过但学生不容易掌握,哪些知识还得在高中
5、加深和拓宽等,所有这些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并有适当的记录。然后,根据调查研究得到的学生情况和教材变化情况,并结合高中教材的教学内容,确立教学的起点和重点。二)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如通过制造悬念。通过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及时地给予肯定鼓励,给予成功的满足感等。把久远、陌生、抽象的史实变得贴近、形象、生动,从而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兴趣。高一的历史教学要注意联系实际和联系生活,把现实的家事、国事、天下事和相关的历史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的活跃。这样学生才能愿
6、意学、乐于学。三)帮助学生完善知识体系,培养基础能力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一种课程资源,教师可以在课改理念和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用好教材,用活教材。作为历史教师,在传授历史知识时,应注意帮助学生完善历史知识体系,并将政治文明、经济文明和文化科技内容融会贯通,将中外历史在宏观的空间中相联系。教师要在教学中注意充分运用教材中的知识链接、学习思考、资料卡片、史学争鸣及图片资料等,考虑到高一新生的特点,阅读材料的选用应立足课本,充分利用现有的教材资源,没必要大量补充课外资料。四)以探究问题为中心,培养历史思维能力新课改下的历史思维能力
7、有:阅读和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历史事实的能力;运用已知信息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在历史教学中,创设讨论的情景,鼓励学生争论,教师及时点拨,师生从背景提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交流成果等方面来组织和实施教学可以使问题在讨论中解决,知识在讨论中丰富增长,又可使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概括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问题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着教学的质量。但课堂上的问题应当是有层次的,由浅入深、连续不断的,成功的教育是使学生在存疑、思疑、质疑、解疑、释疑、答疑的过程中,能够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五)改变师生
8、互动方式,转变学生学习方式高中历史新课标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在教学活动必须以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