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中职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如何提高中职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ID:24073998

大小:51.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2

如何提高中职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_第1页
如何提高中职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_第2页
如何提高中职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_第3页
如何提高中职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_第4页
资源描述:

《如何提高中职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如何提高中职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高中数学教学不同于启蒙数学教学,不能向学生提供具有完整生活背景的数学。我所教的中职艺术班大部分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尤其表现在解决数学问题上,大部分同学面对综合能力强的解答题往往无从下笔。作为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应该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考,促进学生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呢?为此,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一点尝试:  一、联系生活经验,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材料与所学的知识及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有兴趣。《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中学习数学和理

2、解数学。教师要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深切自然的情感体验中感受到数学的意义和学习的乐趣,顺利地利用已有的知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只有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大量的数学信息以及学习数学的必要性,逐步培养学生用数学思想看待数学问题的意识,这样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才能不断强化,数学应用能力才能不断得到提高。  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促进数学思维的形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多思考、多实践,成为真正的探索者。例如我在艺术班上《圆的标准方

3、程》这一节课时,课前在对学生基础分析时,考虑到学生已经接触过圆的概念,所以我在授课时提问:圆的定义是什么?该班大部分学生平时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独立性不是太好,但是在我引导下,有百分之六十左右的学生能够大概说出圆的定义。我趁机引导他们,用求曲线方程的思想(上一节课刚讲过)结合圆的定义,来尝试推导圆的方程,万事开头难,不过同学们在我的提示下,第二组的严红静同学用了不到3分钟时间首先推导出来,随后接二连三有同学推导出来,全班39名同学,有23名同学能够自己推导出来,这不失为一次好的尝试,良好的开端。当然,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还要重视对学生指导,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

4、,使自主探索与数学思维紧密联系。  三、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因审题不清,计算失误和书写不规范导致“会而不对”“对而不全”等低级错误,是解决问题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让学生养成仔细审题的习惯。学生要确保计算准确无误,这是保证问题解决的重要条件。因此,平时的作业都必须要求学生提高运算的正确率,书写要清楚规范,列式、计算过程、计算结果等都要严格按照要求书写。  四、善于总结解决问题的规律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归纳数学知识发现过程和思维过程,使问题解决的策略简捷,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教学《直线

5、方程》这一节时,已知A(2,3),B(4,9)求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方程,先让学生计算,得出结果,再让学生总结解题方法与规律,学生通过练习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五、对数学问题巧妙变换  数学问题千变万化,有些学生对老师讲的题目会解答,但是稍微一变化就无从下手了。所以在解答题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性地开展教学,精心设计题组训练,巧妙变换条件或问题,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使学生在练习中掌握知识的本质和内在规律,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从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直线方程》这一章有这样一道题:在三角形ABC中,已

6、知A(4,-1)∠B,∠C的平分线方程分别是L1:x-y-1=0,L2:x-1=O,求BC边所在的直线方程。  思路:A关于L1的对称点A1在直线BC上,A关于L2的对称点A2也在直线BC上,A1,A2可求。故直线BC的方程可求。  变题一:将L1,L2改为对应边的中线呢?  变题二:将L1,L2改为对应边的高呢?  变题三:L1,L2分别为对应边的中线,高呢?  变题四:L1,L2分别为对应边的中线,角平分线呢?  变题五:L1,L2分别为对应边的角平分线,高呢?  通过变换,让学生对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而确保问题解决的正确性和灵活性。  总之,

7、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丰富学生的数学体验,重视把数学问题与学生生活经验相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