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3923236
大小:62.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1-11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小结》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
2、初中文言文虚词考纲第一部分:要求掌握虚词之、其、而、以、则、乃、于、乎、焉、然、也、者、且
3、1、【之】(一)代词初中文言文常见虚词 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格式:动词+之。“之”作为前面动词的宾语。如: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③忽啼求之。借旁近与之。(《伤仲永》) 2.代事,可译作“这件事”。①子墨子闻之。(《公输》)②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 3.这,此。如: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本义项指后一个“之”)(《愚公移山》)②有
4、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③忠之属也。(《曹刿论战》)④为楚造云梯之械。(《公输》)(二)助词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格式:定语+之+名词/名词性短语。如: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③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童趣》)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格式:主语+谓语+名词+之+动词(形容词)。如: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 3.音节助
5、词。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如: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格式:名词+之+谓语动词/介词。如:①何陋之有?(《陋室铭》)②宋何罪之有?(《公输》) 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格式:名词+之+形容词。如: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②马之千里者(《马说》) (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格式:之+地点名词。“(某人)去某地”。如:①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②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2、【其】(一)代词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译
6、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如: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②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③屠大署,恐前后受其敌。(《狼》) 有时也译作第一人称代词“我”。 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②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③其喜洋洋者也。(《醉翁亭记》) 也可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①其一犬坐于前。(《狼》)②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
7、③虽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 (二)副词放
8、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如:①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②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可译为“恐怕”。③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译为“可要”。(《唐雎不辱使命》)④其恕乎。(大概,也许)(《论语》) (三)连词,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尔。(《送东阳马生序》)3、【而】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①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9、《核舟记》)②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鱼我所欲也》)③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醉翁亭记》)④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论语》) 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如:①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唐雎不辱使命》)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③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邹忌讽齐王纳谏》) 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如:①夫汉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唐雎不辱使命》)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③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隆中对》)④环而攻之而不胜。后一个“而”字表示转折
10、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如: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②佣者笑而应曰。(《陈涉世家》)③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鱼我所欲也》)④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⑤在宋城上而待楚寇也。(《公输》) 5.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如: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4、【以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