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尝试

“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尝试

ID:23836732

大小:63.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11

上传者:U-991
“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尝试_第1页
“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尝试_第2页
“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尝试_第3页
“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尝试_第4页
“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尝试_第5页
资源描述:

《“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尝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探宄性学习”教学模式的尝试刘晋丙安市远东第一中学710077摘要新课标明确提出“倡导探宄性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亲历思考和探宄的过程,领悟科学探宄的方法。”笔者根据以上教学思想,以《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为例,来实践设计“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关键词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正面临一场深刻的变革,变革的核心就是以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中学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创新意识和初步的自主探究能力。新课标明确提出“倡导探究性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的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就是一种较好的实践方法。一、“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涵义及其特点“探究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师生、学生之间的多向反馈结构,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探究性学习”教学通过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从根木上促进学生认知、能力乃至完美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实施“探宄性学习”模式,让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是教学过程设计的难点。在设计教学过程时笔者认为应把握以下三个原则:1.学生己知的内容可以通过自主探究方式让学生独自完成;2.学生未知的但经老师启发后能理解的也可通过自主探究让学生独自完成;3.学生未知的经老师提示后理解也网难的才是需要通过老师主导来完成的。“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实施关键在于教师设计教学过程时要充分了解哪些是学生已知的知识点,哪些是未知的知识点,哪些是能启发后掌握的,哪些是学生自己无法理解的,然后寻找探究点→再针对性地设计问题→设计具体探究过程。“问题”是教学的开端、主线和归宿,“探究”是教学的途径,整 个教学过程以学生的探究为主,淡化教师的讲解,避免自问自答,真正做到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笔者根据以上教学思想,以《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为例,来实践设计“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二、教材分析与教学过程设计这节教材首先对人类认识“运动和力”的关系作了历史回顾,介绍了四位科学家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思想方法及卓越贡献,然后讲述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物体惯性的概念,是初、高中知识相衔接的•一节课程。学生己经了解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基本内容,所以教学设计放以教材中有关“力是运动的原因还是改变运动的原因”这一问题认识的发展历史为线索,以科学思想、科学方法教育与思维能力培养为主要0标。教学的侧重点应放在理解人类认识“运动和力”的关系研宄、思考、推理过程,学习科学研究中常用的理想实验方法。为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思维的积极性,本课采取学生自主探究模式组织教学。(一)问:运动的起因是什么学生阅读课文并找出四位科学家关于力和运动的观点。这块内容学生都看得懂,所以由学生来完成,同学们相互补充,教师只起到归纳总结的作用。1.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2.伽利略:水平面上物体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摩擦的作用,如果没有摩擦,水平面上物体一旦具有某一速度物体将保持这一速度运动下去。3.笛卡儿: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即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4.牛顿:一切物体总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二)问:以上四位科学家每一位都把人类的认识向前推进了一步,试分析每人推进的一步体现在哪里?你认为谁的贡献最大?教师通过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指明学生要探究的内容与方向,具体由学 生们合作完成,教师只起到总结归纳的作用。1.亚里士多德的贡献:通过直觉的观察提出问题为科学家的研究确立了课题。2.伽利略的贡献:(1)伽利略发现了不易直觉的摩擦力,改变了亚里士多德根据直接经验得出的直觉结论提出运动不需力维持;(2)思维代替直觉认识宇宙。3.笛卡儿的贡献:(1)明确匀速直线运动;(2)指出速度改变是冇原因的。4.牛顿的贡献:(1)推广到一切物体;(2)提出静止;(3)明确力的作用。关于谁的贡献大,学生众说纷纭,没有一个确切的定论,教师也无需给出一个正确的结论。但是通过对物理学历史发展过程的考察,对四位科学家贡献的探究,它将冇助于学生了解物理学家认识和发现物理定理、定律的基本方法。从而“以史为鉴”,培养他们以物理学家认识世界本来面0的方式去认识世界。在一定意义上,通过对规律认识的历史的还原,对学生进行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论的教育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冇效途径。这是设计此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是本节课的亮点所在。在该教学内容中学生未知的是关于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教师要采取的教学方法是采用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学会自己分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具体可如下操作。提问:伽利略用什么方法证明物体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呢?演示说明:设置一个向下的斜面,再圆滑地连一个向上的斜面(笔者利用窗帘轨道来制作演示装置,既能实现圆滑连接,又能任意改变斜面的倾斜角度)。然后拿一个小球放在斜面某点上,由静止运动下来,它将冲上另一斜面。教师设疑:它能“冲”到哪里,它能冋到原来高度吗?如果光滑,结果怎样?教师通过一系列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通过实验发现,它升不到原来的那个水平高度,这是因为摩擦较大。若换一个摩檫较小的斜面,可以看出,它就较接近那个水平高度。若摩擦越小,就越接近,这是实验事实。以这一可靠的实验事实为基础,然后沿着摩檫力越来越小的发展趋势,去科学推理——假如摩擦非常非常的小、以至于没冇摩檫,那小球将非常非常接近——以至于达到原来水 平高度。这是一种理想的实验情景,即小球沿着光滑的斜面总能上升到原来的高度。教师指出“假设”两个字用得很好,它对物理结论进行合理的外推,其结论的得出符合逻辑。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倾角越小,小球为达到原来的高度所通过的路程就越长;倾角越小,通过的路程就越长。由此科学推理,假如它最终成为水平面,那小球所通过的路程也就无限长,只能沿着水平面继续运动下去。教师总结:“理想实验”虽然也叫实验,但它不等同于科学实验。真实的实验是一种实践活动,而“理想实验”则是一种思维活动,是由人们在抽象思维中设想出来而实际上无法做到的“实验”。并指出理想实验是以真实的科学实践为基础,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对实际过程做出了更深入的抽象分析。理想实验是以正确的逻辑法则为依据的。它是自然科学理论研究中的重要方法。(三)让学生们仔细阅读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并思考定律包含的几层含义在进行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吋,不能只满足于学生能复述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还应帮助学生理解牛顿第一定律所包含的几层意思。定律的理解是未知的,但可以在教师的启发下,通过学生们相互讨论、自主探究、教师补充共同完成下面的三层含义。1.描述了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规律牛顿第一定律描述了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或者所受的合外力为零时,物体将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2.阐明了力的科学定义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它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即产生加速度的原因,而不是产生和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3.—切物体都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揭示了物体普遍具有的属性——惯性。结束语笔者采用以上思想设计教学实践,在教学设计中打破以往的传统设计,从实践的效果来看,收获较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笔者尝试的教学模式学生感 到比较新颖,有提问、有猜测、有讨论、有验证,学生的学热情高涨,极大的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从对学生的调查询问看,学生对本节课教学所采取的探究式教学方法相当满意,普遍反映通过探究学:>」真正深刻地认识到了牛顿第一定律的本质。“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是这一节课最突出的亮点和成功之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