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把握散文的逻辑性和抒情性

第二章 把握散文的逻辑性和抒情性

ID:23770412

大小:77.50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8-11-10

第二章 把握散文的逻辑性和抒情性_第1页
第二章 把握散文的逻辑性和抒情性_第2页
第二章 把握散文的逻辑性和抒情性_第3页
第二章 把握散文的逻辑性和抒情性_第4页
第二章 把握散文的逻辑性和抒情性_第5页
资源描述:

《第二章 把握散文的逻辑性和抒情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第二章把握散文的逻辑性和抒情性第二章把握散文的逻辑性和抒情性 第一节散而不乱    ■  散是散文的外在特征,它有三方面的意思:一是取材广泛,二是结构灵活,在形象塑造、情节叙述以及声韵和格律方面没有严格限制.L.;三是表达自由,可以运用抒情、状物、写景、说理、叙事等多种方式。写作时,作者会选择最恰当的表达方式、结构形式来表现材料,在散的形式中贯注了情感、哲理。文章结构似乎松散,但却放得开,收得拢。  ■  我们应该如何分析散文结构,理清思路呢?  散文的结构层次受内容制约,要分析结构、理清思路的方法是钩玄提要,即

2、根据文章的线索和材料安排的顺序,弄清文章的段落、层次、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逐层逐段地归纳梳理,以把握文章内容。  一、明确文体特征,分清材料间的关系  古代散文根据文体的需要而确定文体格式,实质是一种公式化的结构形式。所以分析作品应看清题目,辨明文体。  记叙性散文中侧重记风物、场景的,常按时间先后、地点转换、思想感情的变化发展过程来组织材料,安排结构。如陆游的《过小孤山大孤山》。  抒情性散文以抒情为主,常以作者的思想、情感的变化脉络组织材料,安排结构。如韩愈的《祭十二郎文》。  议论性散文以说理为主,往

3、往按材料的性质、类别安排结构。阅读时要注意分析推理过程和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注意画出各段的中心句,归纳出每段的要点。如欧阳修的《伶官传序》。  二、抓住线索,辨明材料先后的缘由  散文往往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由一些片段、场面、景物组成,通常都有叙事、抒情、写景的线索。根据中心表达的需要,用来作线索的通常有以下几种:  1.事物情节。常用于记事类散文,如苏轼的《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以画竹为线。  2.人或时间。多见于传记、回忆录类的散文。  3.空间位置。常用于写景、游记一类的散文,如陆游的《过小孤山大孤山

4、》。  4.情感,多见于抒情散文。如韩愈的《祭十二郎文》以情感为线。  5.事理,多见于以议论说理为主的散文,如苏洵的《六国论》。  三、抓关键词句,分析段落层次间的组合关系  分析散文的结构要找出关键词语以及中心句、过渡句、关键句,理解其含义,分析段与段、句与句之间的关系,从而把握作者的思路,明确文章主旨。  1.抓住关键词句。  (1)文段的中心句。中心句往往在开头作段首概括或在文段的结尾作段末总结。如欧阳修的《伶官传序》中开头总括句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提出论点;文末总结句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

5、身回扣论点。(2)承上启下的句子。在张岱的《陶庵梦忆序》的第三自然段开头句鸡鸣枕上,夜气方回,承上面的叙述议论,引出下面作者的心里感受。通过分析承上启下的句子,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把握文章的结构和思路。  2.分析段、句间的结构层次。一般段与段、句与句之间有因果、递进、假设和转折等关系。  (1)由外部语言标志归纳。这是分析句子、段落间关系的捷径。如苏洵的《六国论》:故曰:弊在赂秦也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表明前后句子之间是因果关系;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表明前后句子之间是递进关系;向使三国各爱其地苟

6、以天下之大表明前后句子之间是假设关系等。(2)由表达方式归纳。有些语段兼用多种表达方式,可以根据不同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如韩愈的《祭十二郎文》第二、三自然段以记叙为主,便可划分为一部分。(3)根据句意归纳。一个语段由多个句子组成,将几个句子分别归于几个意义点中,从意义疏松处断开。然后综合归纳各段内容,内容相近的段落再合并概括。  我们在阅读时,运用上面介绍的方法弄清楚文章的结构思路,才能更好地理解散文散而不乱的特点。  ■ 纵囚论  □欧阳修  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

7、也。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  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其囚及期,而卒自归无后者。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此岂近于人情哉?或曰罪大恶极,诚小人矣,及施恩德以临之,可使变而为君子。盖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  曰: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然安知夫纵之去也,不意其必来以冀免,所以纵之乎?又安知夫被纵而去也,不意其自归而必获免,所以复来乎?夫意其必来而纵之,是上贼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复来,是下贼上

8、之心也。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不然,太宗施德于天下,于兹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为极恶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视死如归,而存信义,此又不通之论也。  然则何为而可?曰:纵而来归,杀之无赦;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恩德之致尔。然此必无之事也。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可偶一为之尔。若屡为之,则杀人者皆不死,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