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基于易损性的山地小城市避震疏散通道分形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基于易损性的山地小城市避震疏散通道分形研究第1章绪论1.1研究背景2008年5月12日,在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0级地震,2013年4月20日在四川省声山县发生了里氏7.0级地震,2014年8月3日,在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了里氏6.5级地震,2014年10月7日,在云南省普再市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发生了里氏6.6级地震。近年来,中国发生地震的频率越来越高。中国地震局统计资料显示,中国是全球震灾最为深重的国家之一。有文献详细记载的大地震,1900年以前发生了 基于易损性的山地小城市避震疏散通道分形研究第1章绪论1.1
2、研究背景2008年5月12日,在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0级地震,2013年4月20日在四川省声山县发生了里氏7.0级地震,2014年8月3日,在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了里氏6.5级地震,2014年10月7日,在云南省普再市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发生了里氏6.6级地震。近年来,中国发生地震的频率越来越高。中国地震局统计资料显示,中国是全球震灾最为深重的国家之一。有文献详细记载的大地震,1900年以前发生了 基于易损性的山地小城市避震疏散通道分形研究第1章绪论1.1研究背景2008年5月12日,在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
3、8.0级地震,2013年4月20日在四川省声山县发生了里氏7.0级地震,2014年8月3日,在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了里氏6.5级地震,2014年10月7日,在云南省普再市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发生了里氏6.6级地震。近年来,中国发生地震的频率越来越高。中国地震局统计资料显示,中国是全球震灾最为深重的国家之一。有文献详细记载的大地震,1900年以前发生了 基于易损性的山地小城市避震疏散通道分形研究第1章绪论1.1研究背景2008年5月12日,在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0级地震,2013年4月20日在四川省声山县发生了里氏
4、7.0级地震,2014年8月3日,在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了里氏6.5级地震,2014年10月7日,在云南省普再市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发生了里氏6.6级地震。近年来,中国发生地震的频率越来越高。中国地震局统计资料显示,中国是全球震灾最为深重的国家之一。有文献详细记载的大地震,1900年以前发生了 基于易损性的山地小城市避震疏散通道分形研究第1章绪论1.1研究背景2008年5月12日,在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0级地震,2013年4月20日在四川省声山县发生了里氏7.0级地震,2014年8月3日,在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
5、了里氏6.5级地震,2014年10月7日,在云南省普再市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发生了里氏6.6级地震。近年来,中国发生地震的频率越来越高。中国地震局统计资料显示,中国是全球震灾最为深重的国家之一。有文献详细记载的大地震,1900年以前发生了8次,最大地震为1668年在山东营县郊城的8.5级大震。20世纪近百年来的活动水平(>7级的年均值为0.66次,>6级的年均值3.6次),相比较后五十年明显高于前五十年的地震活动水平。从世界范围看,20世纪全球因地震被毁的城市有14座,较为典型的有中国的海原(1920年12月16日
6、,8.5级大震)。随着地震灾害发生频率的增加,人们对地震的认识也有了一定的进展,对于灾害的担忧也随之增强。从2007年开始,国际上开始提出建设安全城市的主题,要求政府应该从安全发展出发,让每个在城市生活的人都能够公平、平等地享有安全,无论种族,无论其贫穷还是富贵,亦无论国家的发展水平。因此,迫切需要对地震灾害情况下的城市安全问题进行研究。.........1.2研究意义1.2.1理论意义现有的对于城市防灾交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平原城市和灾前研究,本研究以小城市为研究对象,基于己有的、计算结果相对精确的易损性测算方法测算建筑物、
7、边坡、桥梁等的易损性,运用连通概率测算法,得到地震发生后避震疏散通道的连通概率,即避震疏散通道网络,再运用分形理论的一系列评价方法,对不同烈度地震发生情况下城区避震疏散通道系统进行评价。该方法证实了城市避灾疏散通道系统符合分形规律,扩大了分形理论运用的范围,为分形理论的研究增加了新的研究对象。1.2.2现实意义随着国家城镇化的发展,对中小城市防震避灾工作的研究具有紧迫性。本研究以小城市为研究对象,测算建筑物等的易损性以及避震疏散通道的连通概率,并且对避震疏散通道进行分析研究,为小城市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一种研究方法,同时也为城
8、市避灾疏散交通系统旳改善和提升寻求更加科学合理的依据。该方法对资料要求简单,便于获取,对城市公共安全规划和抗震防灾规划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第2章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及述评2.1概念界定避震疏散通道指在地震灾害发生期间,为需要进行疏散和转移的居民提供到达避震疏散场所或安全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