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

高考语文: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

ID:23734001

大小:51.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10

高考语文: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_第1页
高考语文: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_第2页
高考语文: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_第3页
高考语文: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_第4页
高考语文: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高考语文: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  南方提示语:汉语与其他语种相比最突出的两大特征就是语序十分严格、虚词特别重要!  文言虚词是指那些意义比较抽象,基本不能明确地表示意义,而只能组织实词使句子结构完整的词,它是构成文言句子不可或缺的部分。古今汉语中,差别最大的不是实词,而是虚词。“之乎者也”已成为文言文最显著的特色,甚至成了文言文的代称。可见,文言虚词在文言文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  文言虚词数量远不如实词多,但在文言文中使用频率高,语法作用大,用法相当复杂且非常灵活。清人袁仁林说过“千言万语,止此几个虚词出入参伍

2、其间,而运用无穷”。正因为用法复杂,才给我们现代人阅读文言文增加了非常大的难度,就连古人也觉得“实字易训,虚词难释”。(阮元《经传释词序》)因此,我们要想真正读懂古文,了解并掌握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是非常必要的。  虽然说是考“常见文言虚词”,数量也只有十几个,但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让考生在短时间内准确辨析它的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难度还是比较大的。高中教材列出的文言虚词是32个(高中语文课本后面已经列出),2002年的《考试说明》降低了该考点的难度,规定要考查的文言虚词只有20个,即:而、何、乎、乃、其、且、然、若、所、为、焉、也、以

3、、因、于、与、哉、则、者、之;2003年的《考试说明》中则定为18个,去掉了“然、哉”。(新的语文教学大纲又减少为15个,删去“何、乃、若”。)  文言虚词与现代汉语虚词差异较大。现代汉语虚词一般就当虚词用,而文言虚词由于是从实词演化而来,所以大部分虚词都有实词的含义,所谓“虚词不虚”。文言虚词与现代汉语虚词的差异最明显的是语气词,文言文中用“矣、哉、乎、也、邪”,现代汉语则用“吗、呢、了、啊、呀”等,没有一个相同。古文中的虚词,毫无变化的保留到今天,只是极少数。古汉语中许多虚词都有多种用法,一个虚词可以当现代汉语几个虚词用。我们在阅读

4、时,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去找现代汉语中恰当的词语来解释。如“于”字在古汉语中主要当介词用,但它几乎可以同现代汉语所有的介词相对应。例如:①立于不败之地(相当于“在”);②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相当于“自、从”)③古已有之,于今为烈(相当于“到”);④忠言逆耳利于行(相当于“对、对于”);⑤嫁祸于人(相当于“给”);⑥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相当于“比”);⑦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相当于“被”);⑧业精于勤(相当于“由于”)。其它还有用法更多的虚词,如“其、而”的用法大概有四五十种。如何能准确地辨析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我们在复习时

5、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注意虚实关系。分清虚实,准确判断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或从实词虚化而来(如介词大都为动词虚化而来),因此某个词既是虚词,但同时也有实词的含义。例如:“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的“顾”是其本义“回头看”的意思,是实词(动词);“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的“顾”是“但、不过”的意思,是虚词(连词,表转折)。又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的“以”与“用”为互文见义,都是“重用”的义,是动词(实词);“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的“以”,义为“用”,是介词(虚词)。所以,我们在阅读时既

6、不要误虚为实,也不要误虚为实,也不要误实为虚,要仔细加以分辨。  二、注意语法结构,辨析虚词用法。  在不同的句子中,虚词所在的位置是不同的,它与其它词组合的关系不同,所起的实际作用也不同,其意义何用法也就不同。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什么词充当句子的什么成分也是稳定的,只要分析出词的用法,那么词的意义就明白了。看下面三个句子:  ①辍耕之垄上②秦昭王闻之③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①句主语陈胜承前省,他停下耕种走到田垄上。“垄上”是“之”的宾语,显然“之”为动词。②句“秦昭王”为主语,“闻”是谓语,“之”是宾语,显然是代词。③句“秦之咸阳

7、”为偏正结构,“咸阳”是中心词,“秦”是限制词,“之”显然为结构助词。  三、注意文言文用词造句的规律,判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文用词造句有一定的规律。文言虚词在文中所在位置不同,用法和意义也就不同。例如“以+动”的时候,“以”字当连词用,“以+名词、代词”时,“以”当介词用。如2003年考题中“以夸诸戎狄”,“以”在动词“夸”之前,“以”是连词。“乃谴人以财物试之”“以”后面有名词“财物”,“以”是介词,“用、拿”的意思。  四、注意上下文的语境,判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如2003年高考题12题A项两个“为”字,第二句是课本中的句

8、子考生一般都知道是“被”的意思,考题中的“为”是不是“被”的意思呢?联系上文裴矩“襁褓而孤”,也就是说刚生下来不久就死了父亲,下文又有“及长”,意为“等到他长大了”,他是怎么能够长大的?再看中间的句子,就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