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考点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32页2010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对本考点的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理解)。对本考点应作如下几个方面的理解:1.所谓“常见文言虚词”指文言文中常用的介词、连词、助词、代词、副词等。2009年全国语文科《考试说明》明确划定了“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等18个文言虚词作为高考的考查范围。考查这些虚词,不是要求死板的记忆,而是考查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并辨别其不同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2、2.与文言实词相比,文言虚词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用法比实词灵活,往往一个字有好几种用法,好几种解释,甚至分属好几类词。二是使用频率比实词高,许多常用的虚词,在一篇中会多次出现。三是语法功能比实词强,实词往往要靠虚词的组合、连接、辅助而成为完整的句子,体现不同的意思,抒发不同的感情,表达不同的语气。3.所谓“不同的意义和用法”,就是说一个文言虚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具有不同的意义,在文中的作用也不同,就拿文言虚词”以”来说,它有时充当介词,有时充当连词。从近年全国各地高考试卷来看,其命题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题型相对
3、稳定试题大都采用给出四组八个例句,每组内部两两比较,考查异同的方法。这一命题形式,不仅可以扩大考查的范围和信息量,而且能将课内与课外紧密地结合起来,体现出高考文言文注重迁移、突出运用这一”能力立意”的考查趋势。2.相对集中,热词考查密度大文言虚词,大纲规定考查18个,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依次为“以”“而”“乃”“其”“之”“为”。3.从近几年来的高考试题来看,题型主要有以下几种:①用两两比较的方法考查四个虚词在意义和用法上的异同,往往是从选文中选出四个虚词分别跟课文中相同的虚词进行比较,这是当前最常用的考查方式。②要求在同
4、一阅读材料中对不同句子中相同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比较异同,这也是主要的考查方式。③把文言实词和虚词结合在一起考查。根据对近年全国各地高考试卷的分析,特对2011年高考在本考点的考查作如下展望:1.试题的类型和命题的方式仍会沿以往的形式,这不会有太大的变化。2.为压缩题量,把实词和虚词结合在一起进行考查的可能性很大。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33页高考中经常涉及的文言虚词词类包括代词、介词、副词、连词、助词等几类,但实际上每道高考试题又不是全部考查同一类虚词,因此下面所举例子,有些不是以完整试题的选择题型的形式,而只是列举
5、出与该子考点相关的选项组编成题要求解释。一、用两两比较的方法从选文中选出四个虚词分别跟课文中相同的虚词加以比较进行考查(2009年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叔孙通者,薛人也。及项梁之薛,叔孙通从之。败于定陶,从怀王。怀王为义帝,徙长沙,叔孙通留事项王。汉二年,汉王从五诸侯入彭城,叔孙通降汉王。汉王败而西,因竟从汉。··汉五年,已并天下,诸侯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说上曰:“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
6、共起朝仪。”高帝曰:“得无难乎?”叔孙通曰:“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上曰:“可试为之,令易知,度吾所能行为之。”于是叔孙通使征鲁诸生。鲁有两生不肯行,曰:“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吾不忍为公所为,吾不行。公往矣,无污我。”叔孙通笑曰:“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遂与所征三十人西,及上左右为学者与其弟子百馀人习之月馀,叔孙通曰:“上可试观。”上既观,使行礼,曰:“吾能为此。”乃令群臣习肄①。汉七年,长乐宫成,诸侯群臣皆朝。仪:先平明,谒者②治礼,引以次入殿门,廷中陈车骑步卒卫宫,设兵张旗帜。传言“趋”。殿下郎中
7、夹陛,陛数百人。功臣列侯诸将军军吏以次陈西方,东乡;文官丞相以下陈东方,西乡。于是皇帝辇出房,百官执职传警,引诸侯王以下至吏六百石以次奉贺。自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肃静。至礼毕,复置法酒。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寿。觞九行,谒者言“罢酒”。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竟朝置酒,无敢喧哗失礼者。于是高帝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乃拜叔孙通为太常,赐金五百斤。叔孙通出,皆以五百斤金赐诸生。诸生乃皆喜曰:“叔孙生诚圣人也,知当世之要务。”(取材于《史记·叔孙通列传》)····【注】①肄:学习、练习。②谒者:官名,掌管
8、接待宾客及赞礼。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B.C.D.【解析】A.两个“因”均为连词,表承接关系,译为“于是”。B.前一个“之”为动词,译为“到……去”;后一个“之”为助词,表修饰,译为“的”。C.前一个“以”为介词,译为“按照”;后一个“以”为助词,用在方位词前,表明时间、方位之类的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