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之重阳思想探讨

张仲景之重阳思想探讨

ID:23680284

大小:63.12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09

张仲景之重阳思想探讨_第1页
张仲景之重阳思想探讨_第2页
张仲景之重阳思想探讨_第3页
张仲景之重阳思想探讨_第4页
张仲景之重阳思想探讨_第5页
资源描述:

《张仲景之重阳思想探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张仲景之重阳思想探讨郑泽鹏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南京210023摘要:张仲景的重阳思想源于《易经》、《内经》,强调临证当顾护阳气,在《伤寒论》中有诸多体现,木文通过对《伤寒论》中相关条文的辨证施治和遣方用药规律的总结,来阐述张仲景的重阳思想。关键词:张仲景;重阳思想;《伤寒论》1.《伤寒论》中重阳思想的体现1.1在六经传变中的体现《伤寒论》六经病分别取名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正是借用《内经》三阴三阳之名,尽管《内经》是以生理特点为依据,《伤寒论》以病理特点为依据,但都能体现相关

2、经络脏腑在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素问?夭元纪大论》云:“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阴阳之气的“三、二、一”不仅有定量、定性的含义,也体现出人体正气阴阳盛衰的程度,同时也动态的反应出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阴阳消长的情况,从伤寒一日太阳,二日阳明,三日少阳,及伤寒三H,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从发病过程来看,其具体H数虽不必拘泥,但却含有疾病由表入里,由阳转阴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病势发展的趋势,以机体阳气的强弱起有着重要的关系。机体阳气的盛衰决定着六经的传变,而《伤寒论》中影响阳气盛袞、影响六经传变往

3、往以邪气的轻重,体质的差异,治疗是否得当等因素有关。1.2邪盛,阳损,则传《伤寒论》第4条:“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烦躁,脉数急者,为传也。”风寒之邪侵袭人体,太阳首当其冲。脉静,此处以太阳表证正邪相争的浮脉相对比,说明邪不胜正,阳气未损,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阴阳调和,所以机体不受邪气侵犯。颇欲吐,烦躁,脉数急,说明正邪相争,邪气己经入里侵袭阳明胃经,故欲吐,邪气入里化热,内扰心神,故烦躁,正邪相争,故脉数急,正不胜邪,卫阳受损,故而传经。太阳表证中以“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4、”为主要临床表现。无论是太阳伤寒之无汗、脉浮紧,或是太阳中风之自汗、脉浮缓,主要病机都是感受风寒,正不胜邪,表阳受损、太阳失司的表现。麻黄汤、桂枝汤分别为治疗太阳伤寒证和中风证的主方,在太阳篇183条中,属麻黄汤证者7条,属桂枝汤证者16条,皆是借麻、桂之辛温助阳祛寒,驱邪达表,扶正祛邪,以恢复卫气司开合之功能。从太阳篇所用的75首方剂来看,有温阳祛寒作用者竟达42首,足以说明阳损对六经传变影响的重要性,充分体现了张仲景的重阳思想理论。1.3体虚,阳不足,则传阳气素虚,复感寒邪,卫外不固,病势由表入

5、里。正如日人丹波元坚《伤寒广要》所云:“凡人琪气,各有盛衰,假令累冇寒者,多变阳虚阴盛之疾,或变阴毒也。”第68条芍药甘草附子杨证亦系素体阳虚,但无水饮内停,感受寒邪,更伤阳气,本不宜单发其汗,故汗后病不解,反恶寒者,非表邪之恶寒,乃阳虚之恶寒。故用甘草,闩芍酸甘化阴,附子辛温助阳。若系肾阳不足,水饮内停之人,汗之则非但病不解,反致心阳受损,造成肾水乘虚上冲之势,如第65条获等桂枝甘草大枣汤所治的欲作奔豚证。但究其内因,亦都与素体阳虚有关。1.4误治失治,首伤阳气,而致坏病《伤寒论》六经病因误治、失

6、治使机体受损,以阳气受损首当其冲。喻昌《医门法律》提到邪在太阳表证之吋,因治疗不当,或过用苦寒之药,或勿用下法,损伤机体阳气,导致邪不胜正,邪气由表入里,而用附子冋阳者即有九条。如第21条太阳病因过用发汗之法以致漏汗、恶风等用桂枝加附子汤,第84条太阳病误汗以致心下悸、头眩、身瞷动等出现的阳虚水泛而用真武汤,第68条太阳病体虚发汗反恶寒而出现的损阳伤阴所用的芍药甘草附子汤,第69条发汗、若下之,以致外虚其阳,内虚其阴,出现日夜烦躁而用的茯苓四逆汤,至于160条的附子泻心汤证,180条的甘草附子汤证,

7、虽皆非误治,但其病机则分别为表阳虚和湿盛阳微,故都用了附子以冋阳。说明张仲景在治疗伤寒杂病吋对顾护阳气很是看重。1.重阳思想在《伤寒论》治疗方法中的体现2.1温补上焦之阳上焦之阳主要为心阳,胸阳,《伤寒论》第64条曰:“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汗为心之液,汗出过多,内伤心阳,心中阳气受损则心下悸动,喜得按捺,故叉手冒心。方中用桂枝入心,辛温助阳,甘草甘温益气,再助心中阳气复生。二药合用,辛甘化阳,阳复而阴济,使心得以安宁。此外还当当伴有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胸闷、

8、短气,,脉细无力等一派阳虚之象。本方的服法以一次性顿服,通过快速服用药物达到急复心阳的效果,从而缓解悸动的临床症状。此外《伤寒论》中炙甘草汤,桂枝去芍药汤,枝去芍药汤加附子汤等,均采用温补上焦之阳的方法来治疗上焦阳虚所致胸闷和惊悸等症状。2.2温建中焦之阳中焦之阳主要为脾胃之阳,《伤寒论》102条曰“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本条为中焦虚寒,肝脾失调,阴阳不和的证治,由中焦虚寒,阳气失于温煦,土虚木乘,因阳虚血弱,不足以温养精神,故乏力,心悸。小建中汤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