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比较政治视野下的中苏改革经验论析

关于比较政治视野下的中苏改革经验论析

ID:23663345

大小:57.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1-09

关于比较政治视野下的中苏改革经验论析_第1页
关于比较政治视野下的中苏改革经验论析_第2页
关于比较政治视野下的中苏改革经验论析_第3页
关于比较政治视野下的中苏改革经验论析_第4页
关于比较政治视野下的中苏改革经验论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关于比较政治视野下的中苏改革经验论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关于比较政治视野下的中苏改革经验论析导读:本篇文章是社会和政治类的论文,提供给准备写作相关这方面毕业论文格式范文的应届毕业生们提供参考阅读下载。摘要:中国与前苏联改革的巨大反差背后,隐含着有关改革的某些规律性的政治结论,诸改革的控性、改革的战略布局、改革的渐进特征、改革中的社会共识等都是亟待深入分析和总结的命题.此,从比较政治学角度去解析双方改革差异,对于不断深化中国的改革具有特殊的意义.关键词:改革控性系统性渐进性社会共识中图分类号:D0文献标识码:A:1003-854X(10)06-0005-05自亚里士多德创立政治学以来,比较政治研究是其中重要的学术传统.对政治变迁过程的比较研究,近

2、代以来更是成为政治研究中十分引人注目的学术现象.始于上个世纪的中苏(俄)改革,是目前全球化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事件,也是引人注目的政治变迁过程.虽然中苏(俄)自的改革还进行中,现对此进行理论总结多少有些言过早,但中国改革的不断深化,迫切需要理论上的进一步反思,以此来发现成功改革具备的某些普遍性的要素.此,从比较政治学的角度来解析中苏改革的成败得失,无疑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一、改革的控性与领导权的稳定性改革与革命的显著不处于,前者是由社会统治集团基于社会历史发展要求主动发起的、以掌控的、自上而下的社会变革,而后者常常是某一社会内被统治阶级对旧的统治秩序的自下而上的挑战与颠覆.革命一旦展开

3、,社会点燃的炸药一样,陷入疾风暴雨式的群众运动中,作为革命对象的统治集团完全无法掌握这一社会变迁过程,直到革命将这些掌握传统政治权力的政治集团打到,形成新的政治权威方结束.历史经验还告诉人们,成功的改革不仅仅需要统治精英对改革过程的掌控,而且还需要希望改变社会现状的社会大众的广泛参与.不过,一个社会多数成员都有强烈变革意愿的背景下,能否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维持领导权的稳定性,成为改革能否成功的一个基本前提.这方面,前苏联的改革与中国的改革形成了巨大反差.始于1978年的中国改革,首先是作为执政党的中国的历史自觉,以邓平为代表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具有开阔的世界眼光与紧迫的历史责任感,他们深刻意识

4、到若不及时主动进行改革,中国将既无法利用全球化带来的机会,也无法应对全球化带来的巨大挑战.为了让社会大众主动参与到改革进程中,发挥人民群众的历史主动性和创造性,邓平提出了三不政策,即对群众的改革尝试不打棍子、不戴帽子、不抓辫子,以解放过往对群众改革探索的种种束缚.这种政策也使新时期的中国改革带有鲜明的社会大众主动参与的特点,形成了中国地方和基层改革百花齐放、充满活力的局面.回溯中国改革历程,很多重要的改革举措,诸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特区等都始于地方和大众的自发探索,后为执政党政策认.大众参与的最大处,于以形成多样化的改革模式,以适应中国多样化的国情,避免自上而下的一刀切式的改革的缺

5、陷.管中国改革发挥了社会大众改革中的历史主体性功能,但是中国改革以能够持续走到今天,不断取得新的进展,根本还于执政党始终没有放弃自身的历史与政治责任,发挥了执政党改革进程中的历史主动性,确保了改革领导权的稳定性,从而使中国改革总体上是控的,未为社会大众的广泛参与而失去基本的控制.这种领导权大体通过下三个层面来实现:其一是执政党的思想路线,即通过恢复和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来为改革创造宽松有度的思想氛围其二是党的组织路线,也是把那些拥护和支持党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的党内外政治精英置于改革开放第一线,从而确保改革路线的推进其三,最重要的是政治路线,即执政党通过制定反映社会大众利益要求

6、的基本政治路线,来凝聚共识,推动改革.通过这些举措,执政党一面纠正文化大革命的历史错误,一面领导群众推动中国改革,而改革取得的巨大进展,也为执政党积聚了新的执政资源,赋予党以新的权威,从而确保党有能力和威信领导和掌控这场艰巨复杂的社会变革.比较而言,前苏联改革以后来完全失控,原很多,但最重要的还是执政者秉持西方式原教旨主义的观,认为既然要搞政治改革、实现政治化,必须无条件地实行制,应该立即放弃原苏联宪法赋予的苏联的领导权.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解,戈乔夫作为苏共领袖,极不负责任地主动提议修改苏联宪法第六条中有关苏联是苏联社会的领导力量和指导力量,是苏联社会政治制度以及国家和社会组织的核心的规定,

7、从而从宪法上瓦解了苏共作为改革领导者的地位.这样,本应有效控制改革进程的政治领导力量不复存,前苏联的改革于是极不确定的状态下,失控滑向失败的深渊.戈乔夫及其领导的苏共,一个不负责任的驾驶者,汽车高速行进中,贸然去替换驾驶员,其结局的悲剧性不言自明,虽然实现了他期望的制,但却葬送了整个苏联改革.此,从改革的政治逻辑看,必须认真思考政党改革进程中的作用.对此,邓平指社会和政治毕业论文格式范文为改革划定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空间范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