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颈外静脉与上肢静脉置中心静脉导管的比较

经颈外静脉与上肢静脉置中心静脉导管的比较

ID:23635592

大小:53.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09

经颈外静脉与上肢静脉置中心静脉导管的比较_第1页
经颈外静脉与上肢静脉置中心静脉导管的比较_第2页
经颈外静脉与上肢静脉置中心静脉导管的比较_第3页
经颈外静脉与上肢静脉置中心静脉导管的比较_第4页
经颈外静脉与上肢静脉置中心静脉导管的比较_第5页
资源描述:

《经颈外静脉与上肢静脉置中心静脉导管的比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经颈外静脉与上肢静脉置中心静脉导管的比较作者:韦桂源黄芳艳谭耀坤【摘要】目的比较颈外静脉置中心静脉导管和上肢静脉置中心静脉导管两种途径的效果。方法将需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128例病人,随机分为颈外静脉置管组(A组)63例,上肢静脉置管组(B组)65例,比较两种静脉一次穿刺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导管保留时间。结果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χ2=0.0018,P>0.05)。B组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16.92%)显著高于A组(1.58%),χ2=6.00,P<0.05。A组并发症总发生率(9.52%)显著低于

2、B组(26.15%),χ2=8.86,P<0.01。两组留置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t=0.01,P>0.05)。结论颈外静脉置管和上肢静脉置管一次穿刺成功率均高,但上肢静脉置管并发静脉炎高,加强导管护理,可以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关键词】静脉留置针置管途径建立和保持良好的静脉通路,是保证危重、肿瘤病人及时、有效得到治疗及静脉营养支持的首要条件。选择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股静脉等中心静脉留置导管,可以解决以上问题,但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股静脉等在机体体表看不见其走向,在穿刺时只能按其解剖位置进行穿刺,如有偏差易导致气

3、胸、血胸、血肿、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所选择的静脉为外周静脉,静脉在体表具有直观、走向清晰等优点。因此,PICC适用于不同年龄及各种病人,是急救的重要途径;为CVP监测的手段及TPN使用的重要途径[1],明显减少了对需要静脉化疗、长期输入高渗性液体和刺激性药物病人的血管损害。我院自2003年10月~2007年5月,对肿瘤病人以及各种危重病人共128例分别采用颈外静脉和上肢静脉进行PICC,并对其效果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128例患者均为我院住院

4、需置PICC的病人,随机分两组;A组63例接受颈外静脉PICC置管,其中男30例,女33例,年龄22~78岁。B组65例接受上肢静脉PICC置管,其中男32例,女33例,年龄13~70岁。  1.2材料  采用美国箭牌单腔PICC导管和单腔中心静脉导管。  1.3穿刺方法  A组经颈外静脉置PICC:病人取平卧位,肩下稍垫高,颈后伸位(若病人不能平卧可取半坐卧位或侧卧位),头偏向置管对侧,充分显露颈外静脉走向,消毒、铺巾、戴手套,助手于穿刺侧锁骨上缘加压阻断颈外静脉回流使之充盈,操作者用穿刺针于颈外静脉下1/3处穿刺,进针角度

5、为15°~30°,有回血后拔出针芯,将导管置入15~20cm,达上腔静脉,退出套管,用注射器抽有回血,确定在静脉内,用生理盐水冲洗管腔,尾端接入肝素帽,用专用贴膜固定导管。B组选择肘部静脉,首选贵要静脉,用皮尺测量从穿刺点至右侧第三肋间的距离(穿刺点→腋下→锁骨头→向下至第三肋间约45~60cm)。病人取仰卧位,穿刺侧手臂外展与躯干垂直,头偏向穿刺侧,尽量靠近肩部,消毒、铺巾、戴手套,在肘窝下2cm用插管鞘穿刺,进针角度15°~30°,有回血后再进1cm,撤出穿刺针,压迫套管前端的静脉,将导管置入鞘内,慢慢送入中心静脉,送至预

6、测长度,用注射器抽有回血,撕裂套管,用生理盐水冲洗管腔,接上肝素帽用无菌敷贴固定。  1.4评价指标  一次穿刺成功(包括穿刺、送管、固定均一次成功)为有效。  1.5导管的护理  A组与B组方法同,置管后第1天更换敷贴1次,以后每周更换敷贴3次(若有渗血、渗液随时更换),输液前用生理盐水冲洗导管,输液完毕用生理盐水冲管后用肝素钠0.2ml加入生理盐水5ml封管,如病人不输液则隔日用生理盐水20ml冲管后再用肝素钠封管,以防导管堵塞。  1.6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结果  2.1一次穿刺

7、置管成功率比较  两组穿刺置管成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χ2=0.0018,P>0.05),见表1。表1两组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比较(略)  2.2并发症的发生率  B组静脉炎的发生率高于A组(P<0.05),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见表2。表2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略)  2.3两组静脉导管留置时间比较  A组为33.80±30.56天,B组为33.72±32.15天,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t=0.01,P>0.05)。  3讨论PICC技术的应用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但直到2

8、0世纪80年代才应用于临床,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我国开始使用[2]。因颈外静脉和上肢静脉行径表浅,位置恒定,可在直视下穿刺,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穿刺成功率高等优点。PICC在具备传统中心静脉置管优点的同时,可避免中心静脉穿刺置管引起的出血、气胸、血胸、神经损伤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