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体差异的单元文本研读

基于文体差异的单元文本研读

ID:23477863

大小:54.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07

基于文体差异的单元文本研读_第1页
基于文体差异的单元文本研读_第2页
基于文体差异的单元文本研读_第3页
基于文体差异的单元文本研读_第4页
基于文体差异的单元文本研读_第5页
资源描述:

《基于文体差异的单元文本研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基于文体差异的单元文本研读  “型”“体”各异“研”法有别一基于文体差异的单元文本研读    /王粉林    许多教师在解读文本时,注重单元主题,关注一篇篇具体的文本内容,而往往忽视文本类型和文体意识,对文本体裁不加区别,对一个个独特的文体所承载的知识鲜有教学思考。教学中,不管何种类型、何种文体做课文,常常都采用一样的教学策略,上成“千篇一律”的模式,导致阅读教学高耗低效。    如何准确、深刻地研读文本?笔者在学习、实践中思考,认为在关注单元主题的同时,更应根据选文的不同“型”“体”,选择不同“研”读方法。所谓“型”,是指文章的类型。王荣生教授对中外语文教材进行过比较和研究,

2、认为“语文教材里的选文,大致可以鉴别出四种功能类型,即‘定篇’‘例文“样本’和‘用件’”。所谓“体”,是指文体,就是作品的话语体式和结构方式,从文本价值的角度来考察,文体可包含体裁、语体和风格等层次。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选文”,笔者按文体笼统地分为记叙类(散文、小说、童话、寓言等)、说明说理类和诗词类(古诗词、现代诗、儿童诗等)。    不同“型”“体”的文章,有不同的特性。按照不同“型”“体”的特性去研读,就应有不同的研读方法。现以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四两个单元为例,谈谈研读策略。    一、深挖浸润,发掘“定篇”之精粹    以“定篇”身份进入教材的选文大都为经典。如古诗词

3、、四大名著、名家名篇等。经典之所以经典,就在于它永远像一座随四季变换颜色的山,既恒定地站在那里,又不时地因着外界而变换着色泽。也就是说,它永远需要不断地重新阐释,它将在不同的语境、背景下,获得全新的意蕴。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为“诗文精粹”,编排了《三打白骨精》《词两首》《螳螂捕蝉》等课文。它们文体各异,但都可以作为“定篇”。研读它们时须紧扣文体特点。    1.《三打白骨精》:紧扣“三要素”,感受古典小说特质。    《三打白骨精》是根据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改编。研读小说时,通常须从情节、人物和环境这“三要素”人手。   

4、 首先,理清故事情节。“中国古典小说很强调情节的一波三折:一次打不破情感表层结构,再来第二次;二次打不破,再来第三次,就是为了达到揭开情感深层结构奥秘的目的。”《三打白骨精》是典型的“一波三折”式的情节,把白骨精送到唐僧面前,一次没有使唐僧醒悟,两次也不行,还要第三次。( ..)白骨精化为美女,化为美女的母亲、父亲,都只能引起唐僧无条件的怜悯,引起对孙悟空的愤怒。最后唐僧被捉了去有立即被剁成肉酱的可能时,孙悟空再来打白骨精,唐僧才醒悟过来。    其实,古典小说中“三打白骨精”“三借芭蕉扇”“三顾茅庐”“三打祝家庄”等“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都是为了追求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5、的效果,以达到更深地揭示人物心灵奥秘的目的。    其次,把握人物形象。小说强调人物要有个性,要在矛盾中表现人物。“人物的心理距离保持扩大的趋势是小说艺术的根本特点。抓住潜在的心理错位并使之适当强化,是小说家的职责。在那些写得好的章节中,一旦发生事故,唐僧、孙悟空、猪八戒之间本来已经平衡的心理关系就要失去平衡,他们对同一对象的感知、思维就要发生分化。”如本文中,在遇到白骨精时,猪八戒、孙悟空、唐僧的心理距离被拉开了,就酿成了危机,距离越大,越是有戏,人物也就越是有性格。研读小说时,关键要善于辨析人物潜在的初始动机的微妙差异,辨析人物的情感、动机、语言和行为的差异。当然,文后题中

6、“夺”“闪”“摔”“笑”等动词,可以成为把握人物形象的“突破口”。    再次,从环境描写中体会人物的形象。由于选文中的环境描写被删改,已变得索然无味,所以研读时应结合原著来品读,品味它之所以成为名著的原因,回归到文学本身。    2.《词两首》:“四部曲”揭开古诗词的“密码”。    《词两首》是李清照的《如梦令》和张志和的《渔歌子》。古诗词的研读,宜采取“四部曲”策略,以研读张志和《渔歌子》为例:一是开启“语码”。古诗是中国千百年来智慧的结晶和文化的积淀,其中的每一个字都是一个带着我们中国的民族文化传统浓厚色彩的“语码”,它也是解开中国传统文化的“键码”,只有开启它,才能进

7、入古诗词的魔幻世界。这首词中“渔父”“白鹭”“桃花流水”等“语码”代表的是什么?二是还原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客观事物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情思的客观物象。这首词仅27个字,却呈现了西塞山、白鹭等九种事物,它们分别表现怎样的“意象”?三是挖掘诗眼。“诗眼”能赋予诗句与意象以活泼的生命力,能使静态的事物活灵活现地运动起来。显然,“不须归”是这首词的“词眼”。为什么斜风细雨“不须归”呢?四是互文拓展。古诗的教学要有一个既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