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3343085
大小:62.62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07
《古诗文诵读中培养学生语感的有效途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古诗文诵读中培养学生语感的有效途径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丙关小学733099摘要:语文素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是逐步积淀的成果,经过“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绝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语文文木教学的倡导者洪镇涛老师认为,“语感是一种语文修养,是在长期的规范的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厚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强调语感是对语言文字蕴含的知、情、意的知觉特点,诵读就是“凭记忆念出读过的文字”,诵读过程含“记忆”和“朗读”两个环节。关键词:古诗文诵读语感途径新教材创造性地引入
2、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及古诗文等传统经典,孩子们通过接触,切实感受到了它独特的魅力,就会手不释卷,百读不厌。《百家姓》让我们认识到中华民族姓氐丰富的内涵,《三字经》、《弟子规》告诉我们为人处世的哲理,古诗文则让我们领略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但是,不少老师不愿在古诗文诵读上投入太多,甚至有的教师干脆不落实古诗文的背诵。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有:迫于应试的压力,师生习惯以书木为主,在题海中遨游,不重视文化的积淀和语感的培养;记忆过程的复杂性和反复性让师生产生畏难情绪;古诗文语句理解难度大,不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对古诗
3、文诵读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认识。特级教师于漪指出:“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可见,诵读是古诗文教学很好的方法。古诗文诵读要求学生在熟读和领悟的基础上,加以记忆。这个过程就是利用语言材料,通过读、念、背、悟的手段加强学生对语言的敏感程度,经过长期潜心浸染形成一种语言直觉。由此可以看出,古诗文诵读教学的木质与语感教学的木质是一致的。所以,古诗文是最适合培养学生语感的一种素材,诵读教学是语感教学的重要途径。在古诗文诵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教给学生古诗文诵读的正确方法要在
4、古诗文诵读过程中训练学生的语感,必须教给学生正确的诵读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读出重咅。诵读吋重音处理的好,就能准确地表情达意。响亮的高音,表示兴奋、喜悦的感情;幽沉的低音,表示肃穆、哀伤的感情。如诵读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火。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时,重音落在“灭”和“雪”上,形象地再现了洁、静、寒凉的画面,表现出一种遗世独立、峻洁孤高的人生境界。2.读准语调。语调指通过声音的升降、高低变化来表达某种思想感情。诵读吋,根据内容处理好语调的平淡、升降,就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感情。如诵读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更上一层楼”时
5、,“更上”读得平缓,“一层”开始上升,“楼”达到顶点。通过诵读进一步感悟到想要取得更大的成功,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以此激励我们不断向上。3.读出情感。情感欢快向上的,用明快节奏,情感忧郁低沉的,用缓慢节奏。如诵读《伯牙绝弦》“怕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lsqU0;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吋,情感基调是热烈、欢快的,“钟子期闩”部分要读出轻松、喜悦以及对扪牙高超琴艺的赞叹之情,前后句轻读,得以过渡。诵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
6、终身不复鼓”时,由于钟子期因病亡故,伯牙悲痛万分,要读出低沉、哀伤、悲痛的情绪,从语感理解俞怕牙和钟子期之间情谊深厚、重情重义和知音难觅的的情感。二、合理运用记忆古诗文的规律并尊重学生诵读的个体差异背诵包含“记忆”和“朗诵”两个环节,要进行古诗文诵读教学,就必须了解记忆的规律。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记忆研究实验报告表明:从“记”到“忆”是一个过程,其中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冋忆;输入的信息在经过人的注意过程的学习后,便成为人的短时记忆,如果不及吋复习,这些记住的东西就有可能被遗忘,经过及时复习,短吋记忆就会成为人的长吋记忆,从而在大脑中保持很长的
7、吋间。因此进行古诗文诵读教学时,不能以一次背诵了之,应通过不冋形式在较长吋间内反复识记强化,如上课前随意抽查,以诗人或者内容为专题的诗文背诵比赛、表演式朗诵、写作式朗诵等形式督促学生不断巩固已经记忆的古诗文。从记忆的材料来看,一个人最先遗忘的是他没冇理解的、不能引起他兴趣的材料。因此,我们在进行古诗文诵读教学吋,就要力求背诵材料有趣、有意义,从而引起学生记忆的兴趣,并引导学生在尽可能短的吋间里完成初步记忆。小学的古诗文教学也应以理解记忆为主。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陆世仪认为:凡人有记性、悟性,自十五岁以前多记性,少悟性;自十五岁以后多悟性,少记性。另外
8、,由于每个学生记忆兴奋中心不同,对记忆素材敏感程度不同,记忆吋间长短等方面的特点,不可以一种模式要求学生进行记忆,应鼓励学生在尊重记忆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