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3300035
大小:50.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06
《与山水共融的“时光容器”——阅读王澍的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与山水共融的“时光容器”——阅读王澍的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当盲目追随现代主义,中国变成千城一面时,王澍却不断进行建筑实验挖掘新的可能,找寻现代建筑与中国传统建筑的平衡点。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就是其建筑思想的典型作品,本文通过人的四感(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对这个建筑群体的体验来分析和论述建筑群体与基地山水、浙江当地民居的关系,它好似一个承载着历史时间与个人记忆的容器,重现着人们记忆深处对传统文化的某些回忆。关键词:建筑;山水共融;时间;记忆;四感体验阅读王澍设计的中国美院象山校区,不是只从表象上让你感觉那是有“江南味道”的中国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的结合,如果用人的的五感中的四感(视觉、触觉、听觉、
2、嗅觉)去身临其境地体会,才能发现跳出书本杂志之外属于个人的那些记忆。一 视觉体验⑴园林诗意的布局以文人自居的王澍偏好于中国山水画与文人私家园林,他曾在自己两室一厅的住宅中“造园”,正如他所说:“我任何一个建筑都是园林。”基地保持原有的鱼塘、溪流、茭白地、芦苇,建筑以中国绘画的散点构图顺势而造,星星点点地围绕着这座50多米的象山,校园二期的建筑呈三面围合的四合院式做北朝南面对象山。远观校园,所有的建筑都如尺度被放大了的江南民居吸附在半山之中,找不到建筑与景观的边界,没有“大多数大学”那样的中轴线布局,没有“标志性”的巨大而突兀建筑,它只是静静地融在山水之间,形成山和建筑的唱和关系。⑵颜色王澍
3、运用写诗的方法来设计校园,他说:“如山南的房子偏黑、偏暗,现代主义以白色为主,我以前也经常白色的建筑,山南是我第一次用大面积的暗和黑的材料,因为它没有太多隔音,只是淡淡的夜晚。”没有刻意还原传统江南民居白墙黛瓦的颜色,而是顺应建筑外立面由瓦片、砖组合而成的暗灰色,对比减弱也是建筑自然地融入周围环境的方法。⑶开窗与门洞在这个偌大的建筑群中开窗和门洞几乎是很难区分的的,有时窗与门等大同行,只是材质上的区分,大致有三种形式。一种是内似于勒.柯布西耶在朗香教堂中设计的大大小小、横竖交织的长方体窗,建筑的厚实体量感上挖这样的窗洞或是门洞使建筑内部空间过廊的光影交错,它们看似有序又无序地排列,透过每一
4、个高低大小各异、延续排列的窗洞从里往外看都是不一样的风景角度,现代建筑几何型的设计中却流淌着中国园林移步易景的奇妙感受。另一种方式是既作窗也作门用当地杉木做檐廊的门扇,门扇外撒满阳光的檐廊供人们穿行,自由开合的门扇内有意营造的昏暗通廊,按王澍自己的话说是具有中国窗户意味的“幽”,远观这样由夸大尺度的木门扇组成的建筑似传统江南民居的垂直式组合。还有一种方式是夸大了尺度的形如中国园林里窗柩的开洞的方式,不规则的开洞形状似太湖石。二 触觉体验其中一些建筑的斜坡屋顶和建筑表面采用了江南一带民居常使用的瓦爿墙技术,一共收集了700多万片从拆迁现场回收的不同年代的瓦片。中国建筑的材料自古是循环利用的,
5、王澍凭着这样的记忆,将瓦片、青砖、龙骨砖、碎缸片、石材这些经历过历史冲刷的旧物再利用。触及这些传统建筑使用的材质,你很难辨认这座新校园的“年龄”,那些记忆中的建筑材质把你带回到“曾经”。江南多雨,绵绵细雨的时节,雨水顺着由砖瓦铺成的斜坡屋顶顺势而下,雨水浸湿了满是风尘的瓦片,显露出它曾经的青色,时间长了会慢慢生出青苔。当人用手触及这些有生命力的材质时的感受正是王澍通过他的建筑传达出的记忆中的“江南味道”。除了这些相对坚硬的材质外,校园内还会发现大面积选用当地杉木做成的门扇,保留木头原始的纹理。浙江盛产毛竹,竹条编织的护栏或建筑表面的“竹席”,丝丝凉意的竹条相对石材、砖瓦显得温润而亲切。三
6、听觉体验记忆中的摩天大楼林立的现代都市是什么样?或许是川流不息的汽车鸣笛声,或许是嘈杂的闹市、七嘴八舌的对话声••••••那么,记忆中的江南呢?游走于这座校园,沉心闭目、仔细聆听,有从不远处象山吹来穿过檐廊的风声,有细雨沿着瓦片滑落的滴答声,有风吹着杨柳树叶产生的哗哗声,有校园内圈养的鸭群发出的嘎嘎声,建筑顺势而造,因地而建,最后自然中的细节演奏出一支婉转的民乐,这些声音留在来过这里的人们记忆之中。四 嗅觉体验制作香水的调香师用若干花、草、植物调制出芬芳而精致的香水,那么这里就像是王澍用建筑、植物、动物、山、水调制出的
7、一瓶巨大的盛满“江南”味道的容器。不仅是校园内花与树木的香气,还有青山、静静流淌的小溪,建筑完全融合于这样的自然之中,雨天浸湿的砖瓦、青石板生出青苔,丝润的空气中有淡淡的霉菌味,风一吹气味飘散到各个角落。常常被我们忽视的嗅觉体验也在潜移默化地加深我们对着这座校园的记忆。在王澍诗意化处理手法中的中国美院象山校区,承载着王澍个人童年时对于田野、手作的记忆,也承载着人们对于“江南”的回忆,这座庞大的建筑群像一个巨大的容器,盛满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