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认识实习_中国美院象山校区_王澍_普利策

建筑学认识实习_中国美院象山校区_王澍_普利策

ID:13242767

大小:1.06 MB

页数:9页

时间:2018-07-21

建筑学认识实习_中国美院象山校区_王澍_普利策_第1页
建筑学认识实习_中国美院象山校区_王澍_普利策_第2页
建筑学认识实习_中国美院象山校区_王澍_普利策_第3页
建筑学认识实习_中国美院象山校区_王澍_普利策_第4页
建筑学认识实习_中国美院象山校区_王澍_普利策_第5页
资源描述:

《建筑学认识实习_中国美院象山校区_王澍_普利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本科论文(认识实习报告)题目:浅析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姓名:学院: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系:建筑系专业:建筑学专业年级:学号:指导教师(校内):2012年9月12日本科论文——浅析中国美院象山校区摘要浅析中国美院象山校区摘要[摘要]中国美院象山校区是2012普利策奖获得者王澍建筑师在杭州进行的成规模的校园建设实践,本文通过对其参观经历的叙述,从建筑师设计风格及理念、选址与布局、建筑材料、建筑细部、相关争议等方面入手,分析校园总体营造中体现出来的中国传统的空间概念、传统的诗意与审美、中国传统气息的建筑观等。其蕴含的东方文化精髓与韵味带领我们认识了一个全新的建筑理念。

2、[关键词]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王澍中国传统建筑观8本科论文——浅析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目录目录第1章综述31.1建筑师风格及其理念31.2象山校区设计思想3第2章中国美院象山校区52.1选址与布局52.2材料的运用52.3建筑细部62.4相关争议7总结8参考文献8第1章8本科论文——浅析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第1章综述1.1建筑师风格及其理念建筑师,首先得是个文人。  不谈建筑,只谈房子,所以就是业余的,业余建筑。像哲学家一样思考像木匠一样实践。——王澍王澍的这两句话基本就是他的建筑观,第一句,表现出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与认同,引用王澍本人的话来讲:“在当大家拼命赚钱

3、的时候,我却花了六七年的时间来反省。”也许正是这六七年时间的反省,使得王澍能够在浮躁的社会和喧嚣的环境中静下心来,细细体验中国传统文化和精髓和魅力,并发掘其与建筑内在的微妙关系。第二句,则表现出了他对当下的批判。业余的建筑是一种态度,一种批判性的实验建筑态度,房子比建筑更基本,它紧扣当下的生活,它是朴素的,通常是琐碎的。他说:“我在做一个建筑师之前,我首先是一个文人,建筑只是我的业余活动。比建筑更重要的是一个场所的人文气息,比技术更重要的是朴素建构手艺中光辉灿烂的语言规范和思想。”对于文化,建筑其实不大,尤其在文学已经杀死建筑的今天。是先文化,再建筑;而不

4、是为了建筑,去套文化,谓之概念。第三句,则是说出了他理想的理想的大学教育方式,当他在被问到,在教学体系中,重点是在于培养文人还是培养建筑师时,他认为教育应从基础入手。他说:“我们有不同于其他建筑院校的教学方法,我们使用的材料和工艺有关,采用大量开放的课程,比如一年级必须要学木工、砌砖、书法以及手画图的训练。当然,文人并不是那么好当的,但如果能把我的学生培养出文人气质,这是可能的。所以我说我是培养“哲匠”的人,像哲学家一样思考问题,并且是个会做木工的匠人,两者合二为一就是我的教学理想。”1.2象山校区设计思想8本科论文——浅析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理解象山校区的设

5、计思想,先要理解王澍对时间和传统的感情。02年,杭州南山路开始改建,杭州市政府想把这条路建成上海的衡山路,西湖边上的很多民居就开始拆毁。为了阻止这一切,王澍沿西湖拍了400多张幻灯片,一张一张地讲给负责改建的官员看:每一幢房子,都带着不同历史时期的风格,他说:你们知道南山路的历史有多久吗?从你们改建完成那天起,南山路的历史就只有1年了。因此,象山校园正是建立在王澍对时间和传统的理解之上。而与那些沉浸于超速营造中的中国主流建筑师不同,身居学院要职的王澍远离现实的喧嚣,一意于他的理想城市、建筑的营造。园林城市和园林建筑的营造一直是王澍梦寐以求的,而象山校区正好

6、实现和满足了他多年来的夙愿。这是一个人的、人文理想主义的校园规划和校园营造,两期营造环绕了象山,呈散点状分布山野间,随意而自然,没有刻意设计的建筑形象,也没有着意营造的中心校区,校区是铺展于象山脚下的园林城市。更为重要的是,象山校区的规划与建筑设计隐含着再造东方建筑学的宏愿,也着意于建构园林城市、建筑的范本。所以说,建筑师王澍在象山新校园的建造中体现了自己的思考与主张。如何在迅速丧失地域文化的中国城市重建有地域根源的场所结构,如何让中国传统与山水共存的建筑范式活用在今天的现实,如何利用大学校园的建造规模探索一种当代中国本土新的城市营造模式。8本科论文——浅

7、析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第1章中国美院象山校区1.1选址与布局王澍先生认为“中国的山与建筑的关系,从来不是景观关系,而是某种共存关系。”于是,象山校区便是让中国传统与山水、建筑共存活用在今天的范式。校园采取曲折而自由的布局。建筑和自然景观各占一半。校园中心是葱郁温婉的象山,山脚下一弯流水,10座已完工的建筑像书法笔触一般顺着水势面山而建,建筑群随山体扭转、断裂。王澍说,“这首先在于一座规模庞大的校园与一座不大的山的共存,因为那山是先在的”。  象山脚下的这片空地,开工之前,原本是一片平坦的水稻田。但王澍运用了传统园林建筑中“平地起坡”技法,顺着山势和水势做出了坡

8、度,这使整个校区如同画卷一般。1.2材料的运用象山校区在建筑材料上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