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事角色的语用属性

施事角色的语用属性

ID:23299452

大小:90.01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8-11-06

施事角色的语用属性_第1页
施事角色的语用属性_第2页
施事角色的语用属性_第3页
施事角色的语用属性_第4页
施事角色的语用属性_第5页
资源描述:

《施事角色的语用属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中国语文2002年第6期(总第291期)施事角色的语用属性张伯江提要本文针对把施事当作基本语义角色所遇到的困难,提出施事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用因素的观点。文章逐一考察了关乎施事语义的几个方面的因素:主语名词的词汇语义、动词的自主性、句式以及说话人的主观态度。结果表明,不论是名词、动词还是句式,只有那些自身凝结了语用规定意义的少数成员能明确地预测施事,其他的常规情况下,是不是理解为施事要看语用条件。施事常常与说话人的视点和感情合一,说话人的移情焦点优先占据句首位置的时候,叙述视点有可能离开常规施事位置,常规施事位置上就会出现弱施事成分,这是施事语用决定特征的另一方面表现。关键词施

2、事生命度意愿性绝对自主动词使役句目的句语用规定性叙述视点移情焦点〇施事角色意义的理解自从Fillmore(1968)提出用语义角色“施事”、“受事”等来代替主语、宾语等句法概念以来,人们倾向于认为,施事、受事等角色是具有跨语言共性的,施事、受事也是概念内部相对比较清楚的。汉语语法学界主、宾语问题一直不易说清,也有相当多的学者认为采用施事、受事这样的语义概念描写句型比主语、宾语等概念好用。比如李临定(1986)就声明:“本书在描写各种动词句型时,用名施(表施事的名词)、名受(表受事的名词)、名结(表结果的名词)等代号名称,而一般不用‘主语’、‘宾语’等术语;……这样作,主要是为了能比

3、较细致地描写句型格式,也是为了避免使用还存在有分歧的术语”。这种想法跟Fillmore的初衷是吻合的。但是,在句法分析中引入语义角度定义的概念,显然并没有解决汉语的主宾语问题。同时,国外学者已有不少对Fillmore格理论作出新的探讨,可参看徐烈炯(1995)第12章的概述。徐著介绍的主要是形式语义派的情况,而较少涉及认知语义派的有关研究。认知派对施事的研究主要有Talmy,Delancey,Langacker和Croft,他们较为一致的视角是,把施事放到事件结构中看,看重施事作为使因的特点。综合起这些学者的研究来看,他们或者希望从动词的语义特征预测施事角色,或者希望从事件类型中预

4、测施事角色。比如说,Jackendoff(1976)认为施事的定义涉及两个方面,一是角色的基本“运动等级”,如[CAUSE(w),GO(x,y,z)],二是所谓“行为等级”,如:AFF(x,y),其中AFF=影响,x=行为者,y=受事。他总结道:“关于施事的解剖,总起来看,它分为三个半独立的部分:行为的行为者(AFF的第一个论元),有意的行动者(AFF+vol的第一个论元),外来的动力(CAUSE的第一个论元)。”(见VanValinandWilkins1996)14可见,Jackendoff确认施事关乎行为者、意愿者、致使者三个概念。所有论者都把施事当作语法解释的至关重要的概念,

5、他们共同认可的一个事实是:施事属性的确定,是典型的名词属性(如生命性,意愿性)和典型的事件属性(如行为性,致使性)的混合。与此同时,国内一些汉语学者也在探究施事角色的理解问题。李临定(1984)区分了三类施事成分,分别是指人的、指动物的和非生物的名词。他赖以区分的句法标准是主谓句的正反疑问方式以及否定的答问方式,例如:哥哥修自行车——哥哥修不修自行车?/哥哥不修自行车老黄牛撞了我一下——*老黄牛撞不撞我?/?老黄牛不撞我树枝划了我一下——*树枝划不划我?/*树枝不划我仔细观察即可发现,李临定关注的实际上是施事的“意愿性(volitionality)”特征,他称“哥哥修自行车”一例为

6、“意志施事”,后两种为“非意志施事”。他认为三者都可以看作广义施事的理由是,它们总位于谓语动词的前边,而不能在动词前后自由移动(*修哥哥*撞老黄牛*划树枝)。史有为(1991)区分了“直接施事”和“间接施事”,关注的则是行为者是否直接参与事件的问题,也就是“行为者”和“意愿者”是分离还是合一的问题。至此,汉语里的“施事”成了一个有问题的概念:如果我们把施事的语义理解严格限于有意愿的直接参与事件的人的话,那么不具备这些特征的大量“非意志施事”或“间接施事”也难有一个统一的概括;如果我们着眼于最宽泛意义上的概括,那么凡是跟“起因”意义有关的东西都有可能包括进来,就跟我们使用“施事”这一

7、术语的初衷大相径庭了。重要的是,从强意志性,到弱意志性,到非意志性,其间是一个连续统,以往的学者曾经从名词的角度(李临定1984)动词的角度(马庆株1988)做过努力,试图给出区分“意志施事”和“非意志施事”/“自主动词”和“非自主动词”的标准。本文将对有关现象作更细致的观察,目的是要说明,不论是从名词的角度还是动词的角度,都不足以确定地预测施事,施事的理解很大程度上是语用作用的结果。一名词和施事从名词自身考察意志性的强弱,基本对应于语言学文献中对“生命度(anima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