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气功实践到传统文化之“有”“无”观

从气功实践到传统文化之“有”“无”观

ID:23231297

大小:55.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04

从气功实践到传统文化之“有”“无”观_第1页
从气功实践到传统文化之“有”“无”观_第2页
从气功实践到传统文化之“有”“无”观_第3页
从气功实践到传统文化之“有”“无”观_第4页
从气功实践到传统文化之“有”“无”观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气功实践到传统文化之“有”“无”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从气功实践到传统文化之“有”“无”观【摘要】气功实践中的感受既虚幻又真实,当下感受多因人而宜,常以“有”呈现,终了“无”痕迹。幻真之间,说“有”称“无”,不离人的六根取舍,故不可泥执。“有”“无”交变的关键在于人心感知,有感者说“有”,无觉者称“无”。故心当常出“有无”看“有无”,平常以处。【关键词】有;无;心;境界“有”“无”本是哲学范畴之概念,也是中华传统文化认识论之命题,更是气功实践中必须颖悟之关键。气功实践,尤其在静功、自发功中常会遇到虚幻祌奇或光怪陆离的境相。对此初学者多会疑问:此有也?无也

2、?其悖于生活常识,真也?假也?现实生活之“有”与气功境界之“有”该如何统一?如何正确对待“有”与“无”?这些问题关系到中华传统文化中“有”与“无”的哲观认识,处置得当则疑惑扫除而功夫长进;对待失措必疑窦丛生致修炼迷途。故“有”“无”实是气功实践之关键,涉及对中国传统哲学的认识,值得认真探讨。何谓气功实践中之“有”、“无”呢?简言之,练功时境界感受谓之“有”,入静后万籁寂灭称之“无”。此二种练功体验多此起彼伏,又深入浅出。初次接触时令人茫然,但恒以哲观,以心参之,乃渐悟“有”“无”之见皆为人见。即:缤纷

3、之“有”非永有,有终归无;一寂之“无”非真无,无极生有。“有”“无”皆不恒定,“有”“无”倶不可泥执。何谓“有”“无”之见倶为人见?人生六根,眼、耳、鼻、舌、身、心;对应六觉,视、听、嗅、闻、触、意。六根感知外物,感知客观环境。感而有觉,觉久生识,识辨有无,日积成习,习以为常,常而渐执。此乃日常生活之状态,练功感受也复如是。故凡六根所感者,为“有”;六根无觉者,谓“无”。所谓“有”“无”,实是缘于吾人六根感知。偶有智慧之人,洞达个中玄机,不为六根知见所囿,跳出常规思维束缚,出“有”离“无”,旁看“有”

4、“无”起伏。譬如:对X线、原子、中子、质子、夸克的存在,愚人因六根无感,否之以“无”;智者凭仪器有察,肯之为“有”。“有”“无”之别,实乃六根感知之分别,非关“有”“无”本身。物理世界如此,精神世界亦如此。练功入静,觉受非常:可上九天,又下五洋,出生入死,知前预后,灵异妙通,断非思议。神奇复神奇,玄妙复玄妙!境界所见、功中所能,多非日常生活之常识。然此气功境界所见所觉,也是万“有”之一;纵然神奇玄妙,全凭一心所感。感知称“有”,未觉曰“无”。此人此时此地有感,则执感称“有”;彼人彼时彼地无觉,则无感说

5、“无”;或他人他时他地依稀感知,则执恍惚说梦幻。此功境之“有”、“无”,孰真孰假?当谓:局外人称幻;当事人曰真。换言之,有感者信誓旦旦;无觉者断然以否。气功境界与日常生活,境别固二,理趣实一。二之别,别在境界阴阳;一之归,归乎吾心一知。“有”者,必吾人六根显现之有觉;“无”者,乃斯人六根隐匿之无察。故曰:“有”“无”非关“有无”本身,“有无”只在六根显现、一心觉知与否。故,推而知之:有无本一体,一体而幽现,幽现在六根,六根分有无。“有无”者,亦玄也,妙也!《老子》云:“此二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

6、之又玄,众妙之门。”“有无”之道,实乃吾人知见之道矣。明悟“有”“无”本一,同出而异名之理,则对待之道出焉。气功功境之中,或“有”或“无”之际,不必强分而执,不必厚此薄彼。功之“有”者,曰气、曰法、曰悟;境之“无”者,无觉、无知、无无。此二者亦同出而异名,同为一物,显于六根则有气、有法、有悟;隐于感知则无觉、无识、无无。故心不必执“有无”而泥“有无”,当自然以处,平常以待。练功入静时,六根示“有”则任其有;六根幽“无”则顺其无。惟心存灵知,不辨“有”“无”,无所住而凛觉。如此乃自然、无为矣。心不执“有

7、无”,也不否“有无”,乃能了悟“有无”,故常持“平常心”应境处变,得失不惊,“有无”不惊。此乃自然、无为矣。如此,“有”“无”之关系已呼之欲出。“有”“无”本一体,“有”显有时,“无”隐其后;“无”显无时,“有”在其中。又谓之:一无生万有,万有归一无。“有无”同根而隐现,“无”因“有”而“无”,“有”因“无”而“有”;无“无”不足以论“有”,无“有”不足以说“无”。故二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为言,言不足以强辩,惟悉心始洞察。强辩必泥执“有”“无”;悉心方都摄“无”“有”。玄之为道,不落“有无

8、”,不舍“有无”。当其来则“有”,该其去则“无”;“有”也非实,“无”也非真乎!故《老子》云:“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惚兮恍兮,其中有象。”又云:“其上不缴,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明乎“有”“无”之见皆人见,则心不妄生固执,法不回避“有无”。“有无”自来自去,“有无”去来一家。如此了脱“有无”囚执,脱囿解缚,则“有”“无”各归其位,一心任运自然。“有无”俱成云烟,纷繁复归一如。恍惚之间,真精生焉;依稀之中,真信存矣!此正是《老子》所云:“夫物芸芸,各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