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验主义课程观探析

超验主义课程观探析

ID:23200074

大小:53.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05

超验主义课程观探析_第1页
超验主义课程观探析_第2页
超验主义课程观探析_第3页
超验主义课程观探析_第4页
超验主义课程观探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超验主义课程观探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超验主义课程观探析超验主义源于美国19世纪的思潮运动。它出自对宗教改革的需求,对人性进行了更为全面的诠释。随着时代的进步,课程观念的不断发展,原有的课程观念不得不面临整合及重组。以超验主义的核心思想建构一种新的课程观,能对当下受工具理性支配的传统观念提供借鉴,以期更好地发掘课程理论的价值,并在实践中能对课程本身所具有的意义赋予全新的思考。关键词:超验主义;课程;超越20世纪初期,国家对课程采取集中管理的模式,课程研究逐渐淡出了学者的视野。随着时代的发展,大量西方思想的介入,课程领域的研究开始呈现繁荣景象。其后短短十多

2、年时间,课程研究在诸多学者的努力下进行了更为多元的探索,对课程理论的研究也更加深入和活跃。近年来,随着心理科学的兴起,对"超验主义"思想的讨论开始增多,但将课程置于超验主义哲学理念下进行审视和观照的并不多见。因此,笔者希望就此问题做些尝试。一、超验主义的内涵及主要思想1836年,美国新英格兰地区唯一神教的信奉者创办了超验主义俱乐部,他们就当时文学、哲学及政治形势展开讨论。1883年,爱默生发表《论自然》、《论美国学者》等演说,在美国社会引起巨大回响。作为超验主义的核心人物,爱默生在其论著里对超验主义思想进行了最为全面

3、和集中的论述,也成为超验主义思想的主要依据。"超验"一词是由德国哲学家康德所界定。"超验"指超出一切可能经验之上、不为人的认识能力所及,属于直觉意识的范畴。个体的直觉和自我感知是超验主义强调的核心。超验主义受到欧洲浪漫主义思想、东方神秘主义、德国的唯心主义哲学等的影响,强调自然和人性,重视个人潜力和精神力量,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性的自由和解放。超验主义认为,在人类心灵深处具有自然的精神体悟,这种精神在自然中得以体现,因此自然万物具备了"内在的神性。"凭借直觉可以感知隐藏在自然万物背后的精神内核,最终达到相互融合的完美境

4、界。因此,个人的发展潜力犹如神性具有无限可能性。梭罗在《瓦尔登湖》中指出人要学会自省自助。他认为人在完善自己的过程中,可以促进了整个社会进步。而爱默生也认为人们首先应该做一个有思想的人,只有思考才能带来行动。自我完善、自我教化、自我改进应成为人们自我成长的必修课。二、超验主义课程观的基本界定  超验主义课程观所代表的不是一种具体的课程形态,它是课程设计的理想和愿景。它指向人的自然性和自主性的健全发展。因此,超验主义的课程观凸显的是自我价值、自身潜力的挖掘以及情感的满足。超验主义课程观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超

5、越性。超越意味着暂存性、拓展性和无限可能性。这需要我们对课程内外部的成因进行全面考量。学生、教师、学校这三面对课程建构的意义都应当被纳入其中。课程应围绕人的思想展开,思想的变化不应受到形式的禁锢。第二,包容性。课程与学生不应只有外在的联系,视课程为包容的过程标志着课程应由封闭走向开放、由预设走向生成。第三,灵性。以往传统的认知模式使课程沦为对确定性知识的追求,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被压抑。创造离不开对人类灵性的探索。灵性是一个含义相当丰富的词语,通常是精神或心灵的自然体验,它描述了个体精神层面以及自我与世界之间的联系,

6、具有关联性、整体性的含义。它暗示着个体存在着某种创造性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引导其实现自我价值。课程如果能融入对人的灵性的考虑,那么它便是一项具有创造性、变革性和自我超越性的教育。三、超验主义课程观关于课程的具体主张  (一)课程目标传统的课程目标多为行为目标,忽视了对人的情感和精神层面的观照。超验主义课程目标应当充分体现人文关怀,重视人的个性尤其是自主性和创造性。注重学生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主体精神,追求学生的多样性。这样的课程目标可以使学生摆脱固定目标的束缚,能使他们在相对自由、宽松的氛围中成长,有利于学生

7、的整体发展。再者,课程目标应将课程视为一个调节、协调、协作的生态化系统,而不是一个机械、封闭、割裂的系统。培养学生与社会和谐共处的积极态度,培养学生对整个人生的责任感是课程目标的重要内容,也是课程目标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层面的主要内容。  (二)课程内容  首先,课程内容要具有丰富性。丰富性是指课程的深度。超验主义的课程内容应当涵盖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两个方面,包括了个体的外在行为的改变和内在感受的提升两个层面。内容中应包含"适量"的不确定性、无效性与动态性。在课程中保持这些"适量",需要教师、学生、文本之间予以相互配

8、合及协调。这可能会为课程带来少量不稳定性因素,但也正因为如此,会为课程注入新鲜元素,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课程应当预留这一部分,因为课程需要活力。其次,课程内容要具有开放性。社会生活中的课题应进入课程,并成为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有利于打破学科知识与社会之间的隔阂。再者,课程内容要综合化。综合意味着在学科之间应建立一种沟通机制,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