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宫颈疾病leep刀治疗的临床体会》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宫颈疾病LEEP刀治疗的临床体会史亮(湖北省孝感市第一人民医院妇科湖北孝感432000)【摘要】目的:探讨leep刀治疗宫颈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2005年5月~2012年5月的279例宫颈疾病的患者进行leep刀宫颈环切或锥切治疗并跟踪观察。平均手术时间3〜lOmin,出血5〜10ml。结果:279例宫颈疾病患者经leep刀治疗,连续观察1〜3个月,一次性成功治愈268例(96%),显效11例(4%),总有效率为100%。结论deep刀治疗各类宫颈疾病疗效显著,手术时间短,操作简单易行,可提供完整的病理标木,降低了宫
2、颈癌的误诊率和漏诊率。【关键词】宫颈糜烂;Leep;刀疗效【中图分类号】R711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3-5028(2013)10-0187-01宫颈病变是女性最常见的疾患之一,宫颈病变是当代妇女常见病及多发病[1],主要括子宫颈癌、子宫颈上皮内瘤样、宫颈子宫内膜移位症、宫颈湿疣、宫颈息肉、宫颈糜烂。尤其是宫颈糜烂和HPV感染发病率越来越高[2],若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将会进一步发展成为癌前病变或宫颈癌,威胁广大女性的生命健康,及时正确的治疗则可以明显减少宫颈癌的发生。LEEP刀的出现就可以达到精细的手术效果;
3、无组织拉扯,炭化现象[3],不影响病理检查,而且副作用小,LEEP刀是治疗宫颈病变括宫颈原位癌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4]。我院自2005年5月用Ellman高频电波刀为使手术更为精确,逐步开展阴道镜监视下用LEEP刀治疗宫颈疾病,截止到2012年5月共收治279例宫颈疾病的患者,现汇报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1〜2012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279例我院门诊或住院患奋宫颈、外阴疾病的已婚妇女患者进行病史资料分析,平均385岁,最大年龄为50岁,最小年龄为27岁,均无生育要求,诊断187例宫颈重度糜烂,宫颈息肉55例
4、,宫颈上皮内瘤变I-II级18例,宫颈囊肿10例,尖锐湿疣6例,外阴纤维瘤3例,全部患者采用LEEP治疗,均送病理检査[5]。12治疗方法:本组病例使用LEEP刀,切除深度为10〜20cm,切除宽度为病变外侧01〜02cm处,根据患者年龄、宫颈大小、糜烂程度来选择Leep宫颈锥形切除范围,主要是对心电图、血凝三项、血常规进行检查。术前进行常规的妇科检查,排除外阴阴道急性炎症,采用球型电极止血或者针型电极止血,输出功率50w,治疗5〜7d,然后再辅以抗炎止血[6]。2结果21手术情况:手术吋间为3〜15min,术中出血量5〜10m
5、l,组织标本完整,不影响病理检査;创伤小,对宫颈正常组织无损伤,切口平滑,不留瘢痕,不影响生育功能和夫妻生活质量。22疗效评定标准:①痊愈:宫颈表面光滑,修复良好,局部新生上皮碘染着色,无自觉症状;②好转:宫颈糜烂面小于1/3以上;③无效:病变无明显变化,自觉症状无缓解。23病理学结果:本组279例患者全部都切除组织,送病理检查,苏中检查出来宫颈重度糜烂187例,宫颈息肉55例,宫颈上皮内瘤变I-II级18例,宫颈囊肿10例,尖锐湿疣6例,外阴纤维瘤3例。3讨论宫颈疾病是女性的多发病、常见病,其至还冇可能在做爱吋出现人出血的现象
6、。临床医学表明,宫颈癌在妇女恶性肿瘤中发病率居于第二位,仅次于乳腺癌[7]。艽病变已明显年轻化,己引起专业工作者及社会的广泛关注。但由于宫颈病变的程度及临床表现不一,人多数女性对此重视不够。如果不及吋治疗冇可能进一步发展成为宫颈癌,对妇女健康造成威胁。临床上宫颈病变的治疗以局部治疗为主,包括局部用药、手术治疗及激光治疗等,其0的均使宫颈表面的柱状上皮坏死、脱落,最后被新生鱗状上皮覆盖达到愈合的目的[8]。LEEP宫颈锥形切除术的治疗电极多样,在切除过程中很少会形成纤维,再生的宫颈弹性较好,质地较软,很少发生疤痕,且可以形成较为完
7、整的锥形组织,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避免出现宫颈癌和宫颈CIN的漏诊现象,LEEP宫颈锥形切除术的治疗疗效远远高于波姆光治疗,具有较强的砬用价值,值得在基层推广使用[9]。参考文献[1]龙汝玲,郑德明.宫颈环形电切术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46例分析[门.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9,8(8):123124[2]张燕,赵轴.激光、微波及LEEP刀治疗宫颈糜烂疗效比较[门.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20062(4):228229[3]张红娟,何康玲,王鹤瑞.宫腔镜电切宫颈治疗慢性宫颈炎疗效观察[J].医药论坛杂志,2006,27(19):2427
8、[4]刘雅美.慢性宫颈炎电环宫颈切除术51例治疗体会[门.中国妇幼保健,2OO4,19(11A):113[5]单文娴,张曙萱.LEEP刀宫颈锥形切除术联合抗菌止血纱布治疗慢性宫颈炎80例疗效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20}:112114[6]王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