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3170713
大小:99.5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8-11-05
《毕业论文-清初文学家邵长蘅诗文创作探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清初文学家邵长蘅诗文创作探析潘晓东河海大学常州校区摘要:邵长蘅诗文兼长。文坛宗匠、诗评家多予赞誉,文史大家洪亮吉却持论相左。诗品即人品,为探究根本,文章遵循“知人论世”原则,从四个方面深入探究其诗文创作内在动因。在此基础上给出公允评定。一、“浏漓”诗风染乎世情乱离。邵长蘅“浏漓顿挫”的诗风与明末清初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几乎没有挣扎余地的绝望情绪”是那个时代文人精神世界的真实写照,而邵长蘅处境更加凄惨。二、“托讽”“载道”系乎潮流所趋。邵长蘅作诗注重“导情托讽”、为文强调“文以载道”是在经世致用学风影响下形成的创作主张。“忘其所以然,而共
2、以此为嗜。”翻阅邵长蘅文集,其创作及理论无不以道统自居、以天下为己任。三、“理醇气沛”濡乎人文之乡。邵长蘅“幸生君子里”,毗陵四家“以古文相劇切,皆愿交山人。”受人文之乡熏陶,其博学重经,自成体系。四、“乖违”“郁结”緣于俗世窘困。邵长蘅一生怀抱诗心,却半生“乖违”,终以“郁结”而终。俗世窘迫是困厄其一生的重要原因。“进不能有所树立,退不能岩栖谷饮”远役、游幕“实饥驱,岂敢托高迹”。邵长蘅诗文兼长,其命运多舛的一生最终成就了他的文名。正如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中言:“其时,常州为八家者辈出。若长蘅者,庶亦足以自一帜者矣。”邵长蘅(1637
3、-1704),名衡,字子湘,江南武进人。十岁补弟子员,后为奏销案鮭误,以山人终老其身。清初诗文家,尤以古文闻名,宋代著名理学家邵雍二十二世孙。邵长蘅“束发能诗,弱冠即又以古文雄”1,42岁客游北上,“一曰而名动京师”2其时文坛先迖王士稹、施闰章、徐乾学及知名士陈维崧、朱彝尊等皆与邵长蘅有定交,其诗文创作亦获高度评价。康熙诗坛宗匠王士稹与之曾以友相称:“吾友邵子湘氏,生荆川之乡,盖尝学荆川之学者,其为文远取法于唐宋大家,时闯马班二史之藩,而其于洮汰锻炼之工尤深。……邵子之诗,格甚高,气甚遒。……与其文皆可必传于后世无疑。”3“清初三大家”之
4、一的汪琬素来“于当世人物,褒讥不少宽假”,却独心折于长蘅,称其“文章似柳子厚,人品高旷,似陆鲁望”。4康乾时期诗歌评论家沈德潜评曰“山人古文与侯朝宗、魏叔子称鼎足。诗浏漓顿挫。力追唐人。”520世纪著名史学家邓之诚在《清诗纪事初编》中称其:“诗不专一家。文模荆川震川。……其时常州为八家文者辈出。若长蘅者。庶亦足以自树一帜者矣。”6邵长蘅的诗文创作自清初至近代赞誉者颇多,然清代中叶同出于毗陵邑的文史大家洪亮吉却持论相左。洪氏在其《北江诗话》卷二中尖锐地指出“余颇不喜吾乡邵山人长蘅诗,以其作意矜情,描头画角,而又无真性情与气也。晚年,入宋商邱
5、荦幕,则复学步邯郸,益不足观。其散文体文,亦惟有古人面目,苦无独到之处。”7在卷五中又言“人或以其名重,尚艳而称之。吾以为其品既不及前修,则其诗亦更容论定也。”8洪亮吉是清代乾隆、嘉庆时期的著名学者之一,以博学多才闻名。洪氏具有特立独行的个性,对乾嘉诗坛各个主要流派几乎都颇有微词,但是如此犀利地指摘诗人的创作,甚至质疑其“品”,并不多见。一介文人,因诗文集盛赞于一身,亦因诗文被全盘否定,而持论者均为大家,不能不引起关注与思考,到底哪一种评价是中肯的?关于洪氏对邵氏之评价,学者们持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洪氏“屡诋邵长蘅诗文”,“显非笃论”9,“
6、有失偏颇”10;一种认为评价是否客观还容论定n。要做出公允评价,唯有品鉴其诗文价值,“而人品之系于文章,则如毛之附皮,枝叶之附根”12“读其诗可以知其品”13人品决定诗品,读诗需先读人。《孟子•万章下》中有云:“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文学鉴赏的重要原则是“知人论世”,鲁迅在《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七)》中也说:“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为探究根本,文章将诗人邵长蘅重新置于明末清初大时代背景下,剖析社会环境
7、、学术风气、地域文化对其创作的影响,并结合个人遭际深入探究其诗文创作内在动因。旨在“知人”、“论世”,还原真实的邵长蘅,考定其作品的价值,并在此基础上给出公允评定,一、“浏漓”诗风染乎世情乱离:《文心雕龙•时序》篇言:“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14,“世情”首先指社会环境。文学记录社会生活,治世的歌不怨不淫,乱世的歌怒而且哀。邵长蘅“浏漓顿挫”的诗风与其所处的明末清初时代特殊而复杂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明朝末年朝纲废弛、名不聊生;取而代之的满清王朝虽有蒸蒸日上之势,然内部却矛盾重重,而且是“非我族类”的满族,以“泰山压卵”之态整治汉人。
8、邓之诚在《清诗纪事初编》序中称“书史但称是时之盛,民生疾苦,不能尽知”15。实际上当时不但有满汉党争、废太子之争、文字狱,还有兵饷不继、胥吏苛求、奢侈贪黩等种种社会矛盾,“唯诗人咏叹。时以流露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