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6857100
大小:53.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9-11-28
《清初“三藩之乱”探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区域历史地理研究——汉水流域的个案考察参见拙作《明清汉水上游山区开发与水利》,文载《武汉大学学报》(哲杜版),1994年第1期)汉水中下游河道变迁与堤防叨清时期汉水流域农业经济的区域差界清初“三藩之乱”探析“三藩之乱”(1673-1681)指云贵吴三桂、福建耿精忠、广东尚之信[1】三个藩镇掀起、并有其他多股力量参与的一场反清斗争,由吴三桂首先发难并主导。战争前后延续八年,波及十儿个省区,清廷丧失刑部尚书莫洛以下将领多人,仅调动的绿旗兵即达四十万众。清廷最终虽平定了叛乱,但受到的打击也是沉重的。三藩位极人臣,坐镇地方后又人肆搜刮,权势、地位、财富一应具有,何以还要铤
2、而走险、悍然起兵反清?该怎样认识康熙撤藩撤藩及康熙对发生的“三藩叛乱”有无责任?反清失败的原因又有哪些?木文试着浅析一番。就这场叛乱而言,吴三桂无论从哪方面来讲都占据着主导地位,因此,木文分析三藩叛乱,侧重于讲述吴氏。一、叛乱起因康熙是一位较有作为的皇帝,清除了鳌拜集团后,开始乾纲独断,自主治理国家。这一•时期,国内除台岛郑氏集团外,大的反清力量已剿灭殆尽,云南的动荡局势也已平静下来。这样,拥有强大武装力量的三藩的存在,就成了清廷的心腹大患。康熙自少时,就“以三藩势焰F!炽,不可不撤”【2】,及亲政后,更“以三藩及河务、漕运为三人事,夙夜虜念,曾书之宫中柱上”【3
3、】,因为“三藩俱握兵柄,恐□久滋蔓,驯致不测”【4】。虽早有撤藩之意,但又虑及“三藩俱握兵柄”,不敢贸然采取行动。在尚可喜首先主动提出撤藩、要求归老辽东后,吴、耿两藩迫于形势,也主动上疏撤藩。康熙认为撤藩的机会來了,召集大臣讨论此事,只有户部尚书米思翰(福康安曾祖父)、刑部尚书莫洛主撤,明珠赞同,多数大臣都不支持。烘熙没有认真对待大多数人的意见,坚持说:“三桂等蓄谋久,不早除Z,将养痈成患。今日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先发”【5】,这番话明显源于昭植。昭植的记载是“(康熙说)吴、尚等蓄彼凶谋已久,今若不早除Z,使其养疤成患,何以善后?况其势已成,撤亦反,不撤亦反,不
4、若先发制之可也”【6】。昭槌是清朝宗室,努尔哈赤第二子礼亲王代善的后人,曾袭爵礼亲王。康熙不加区分地把吴、尚(自然也包括耿藩)都看成敌人,都要施以“先发制人”,未免失于鲁莽,扩大了打击面。说尚可喜也“蓄彼凶谋”,是毫无根据的。后来尚可喜的所为,无疑给康熙一个响亮的耳光。尚至死未叛。“撤亦反,不撤亦反”的“必反论”,更是康熙欺欺人、为自己的撤藩主张制造根据的谎言。叛乱平定后,康熙说了实话:“不图吴三桂背恩反叛,天下骚动”,“议事之人,至今尚多,试问当EI曾有言吴三桂必反者否”[7]?这就是说,叛乱的爆发出乎其意料。从撤藩令下达后清廷的实际作为也可看出康熙:必反论”的
5、荒谬处,说他是事后诸葛倒很恰当。(一),撤藩令卜•达后,清廷即开始煞费苦心地为三藩的搬迁做精心准备。(1673年)八月十五日,康熙迅即选派礼部右侍郎折尔肯、翰林院学士兼礼部侍郎傅达礼为钦差,专程前往云南催促三桂迁往辽东。折尔肯一行动身前,康熙乂紧急指令户部侍郎达都前往陪都盛京,会同盛京户部侍郎,奉天府尹察看划拨给三桂的土地、住宅是否合适。此外,有开星出地、皇庄、马场、王与大臣、侍卫等人的庄出房屋,以及空闲之地,务要尽行查看,如这些庄出、房屋数不足,可就近酌量查看。如还不够安排,可在别处边墙外,酌量查看。十一月四日(折尔肯一行于九月七日到达昆明),三桂为麻痹清廷,上
6、了一份要求增加土地的奏疏,康熙立即批示满足其耍求「王所属官兵家口,迁移远来,自应安插得所,俾有宁居以副朕怀,此所请增赏地方,著速议具奏”【8】。儿乎与此同时,康熙乂“遣(户部员外郎)萨穆哈偕(兵部)郎屮党务礼…如贵州,具舟及刍粟,谕以毋骚扰,毋迟帜”[9],为三桂备搬迁所需办夫役粮草、船只等物。正是他们在得知三桂谋反的讯息后,“十一昼夜至京师,诣兵部,下马喘急,抱柱不能言,久之始苏,上三桂反状”【10】,清廷始知云贵的情况。(-),吴三桂反清初期,清军在军事上毫无准备。从康照十二年(1673)底,吴军首陷沅州,至次年三月,在三个月的时间里,三桂挥军长驱直进,连陷沅
7、州、常徳、辰州、氏沙、岳州、衡州等战略重镇,而清兵未集,“处处无备”,“五千里无只骑拦截”,所经Z地,诸府州县将吏非逃即降。清朝兵部惊呼:“吴三桂反叛以来,湖南绿旗官兵多附贼”[11L如果康熙真的认定三藩“撤亦反,不撤亦反”,何以军事上不做任何准备?可见,“必反论”只不过是康熙用以吓唬反对撤藩的朝臣的借口罢。从三藩方面的情况看,撤藩令下达前,没有任何证据能证实他们会反叛。上世纪80年代,史学界曾就吴三桂是否真正降清,有过一次长达商年的辩论。代表性的文章如左书铐的《吴三桂“降清”考辨》一文(首发于《北方论丛》1986年第二期),左认为吴三桂引清军入关,是要联合清军共
8、击农民军,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