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3090077
大小:53.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04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愚公移山》为例浅谈学生质疑品质的培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愚公移山》为例浅谈学生质疑品质的培养浙江省温岭市职业中专毛顺友【摘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主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如何实现这一理念呢?培养质疑品质便是打开这个空间的金钥匙。..关键词新课程;探究学习;质疑品质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1671-0568(2014)30-0030-03《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学习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
2、欲,鼓励自主阅读、自主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他们的个体差异与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学生主动探究、勇于创新的精神。教师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由此,教师们深刻领会到新课程对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视,对素质能力的重视。那么,语文学习应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那就是培育质疑的思维品质。质疑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探究学习的一种思维方式,更是一种良好的学习品质。这里仅以《愚公移山》为例来展开研讨。《愚公移山》作为传统的教学篇目,编者、教者都无可置疑地强调了精神的力量,强调了愚公的伟大,甚至千百
3、年来一直传诵着这个“不朽的传奇”。殊不知,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变迁,我们的现实生产力、思想观念有了质的飞跃,那么对文本的解读,我们是否应该多点思考,多点对学生灵魂的关注,多点对已有知识的质疑呢?笔者认为,《愚公移山》这篇课文就是一篇很好践行新课程理念的文章,不妨以此为范例,打开思维的突破口,践行教与学的新方式,让学生学会质疑,敢于质疑,善于质疑,持之以恒进而养成语文学习的好品质——质疑探究。请看新课《愚公移山》的教学实践。一、《愚公移山》的教学过程【课前预习】1.熟读课文,梳理字词,理解文意。2.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领会寓言主旨。3.结合自身的经历、体验,自选角度
4、谈谈自己独到的感受,写成300字左右的随笔。【课堂教学】1.新课导入。《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这个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1945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致闭幕词时,提到过“愚公移山”的故事,他用这个故事教育全党:只要能团结全国人民大众和我们一齐奋斗,就一定能夺取革命的胜利,可见愚公在我们心目中的伟大。那么,时代发展到今天,你我有怎样的感受、思考呢?让我们一同走进《愚公移山》。2.教学目标(多媒体展示):(1)熟读课文,梳理字词,理解文意。(预习完成)(2)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领会寓言主旨。(预习完成)(3)结合自身的学习、生活
5、经历和体验,自选角度谈谈自己独到、真实的感受。(重点、难点)3.走进文本。(1)速读课文,整体感知。教师(师):请同学们简洁地概括本文的故事内容,简要谈谈自己读后的真实感受,分作两问回答。生1:愚公苦于太行、王屋二山的堵塞而移山,天帝感其诚心,命夸娥氏二子移山。(不少同学鼓掌)生2:愚公移山(齐呼简洁)。生3:不是愚公移山,应该是:二神移山。(顿时一片沉默)师:同学们真有自己的理解和概括能力,还有其他表述吗?生4:愚公诚心感天地,天帝命神移二山。(学生鼓掌,有感于语言对称、内容简练)师:同学们真棒,都有独到的解读,那么你的真实感受有哪些?简要说说。生1:愚公移山气壮山河
6、、惊天动地,让人敬佩、值得传扬。(全班鼓掌,看来有共识)生2:愚公年迈体衰,能做出惊人之举,实属难能可贵。能力排众议,坚定不移,更是让人敬仰。生2:还有,愚公有远见,会用发展、长远的眼光看问题。生3:我在想,我们学习上要是有愚公的精神,那该多好!堆积如山的作业就是“小儿科”,大家说呢?(同学大笑)生4:我感觉文中有不少地方值得商讨,有不少地方值得质疑。(开始转向)生5:愚公不该移山,应该修路,他的方法不对。投资那么大,历时那么长,不划算。(全班静默,随即赞同)(其他同学意犹未尽,纷纷发言……)师:刚才同学们的课文梳理很不错,我们既读通了文章,还读懂了主旨、人物形象,预习
7、过程很充分。老师很佩服同学们的精彩谈吐,这么多的想法,真是见识了你们的聪明才智。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深入文本,用慧眼、慧心去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份独特的感受吧。(2)研读课文,质疑探究。师:生活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慧眼。其实语文学习也不缺少美,缺少的是敢于质疑的品质。孟子曰:“尽信书不如无书。”程颐曰:“学者先要会疑。”同学们,你能有独到的发现吗?观点一:“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到底有多高啊?生1:文章下面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