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2936581
大小:58.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1-02
《“无友不如己者”传统道德语句的价值的共享探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无友不如己者”传统道德语句的价值的共享探讨【摘要】近些年,国人已普遍意识到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和育人价值。我们在学习传统文化时应尊重其历史性,并抱以理性的批判思维重新赋予其新的时代价值。无友不如己者的传统道德语句所蕴含的价值逻辑是典型的功利主义。对无友不如己者价值逻辑进行重构,对于我们如何准确地把握传统道德箴言的深刻意蕴,推陈出新地加以批判地、创造性地继承,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道德语句传统文化功利主义时代价值 近几年,读经热已在全国迅速蔓延开来,很多中小学要求学生习读《论语》《弟子规》等经典著作,部分家长也非
2、常注重孩子在传统文化下的熏陶。因为人们开始意识到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道德观念,并借此教育后人。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与教育中,儒家学说一枝独秀,并在某种意义上铸就了中华民族文化教育之魂。自儒家创始人孔子首创私学布衣授徒以来,德育在儒家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中一直占据着中心地位,并形成了一套比较系统而又颇具中国特色的德育观,它支配着中国的教育长达两千多年。但是自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儒家文化受到批判。特别是在十年文化大革命的浩劫中,儒家文化没人敢提,甚至连整个传统文化都差点被连根拔起。改革开放三十余载,在外来文化与本国文化大碰撞、大融
3、合之际,国人也渐渐清醒,重新拾起中华民族的传家宝传统文化。 国人这一抛一拾,前后近百年。如今的拾不应是彻底地、盲目地拾。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1]我们应借鉴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对传统文化批判性地继承。作为活在当下的国人,其批判的立足点应建立在所处时代的价值体系上。 党的第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
4、根本任务,而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两条腿,如果想要跑得快,这两条腿都应得到相同的发展,不然,别说奔跑,恐怕连站立都成问题。而在民族精神中,最根本的就是本民族的传统文化。 一、无友不如己者传统道德语句及其价值逻辑 如今国人重新意识到传统经典文化的重要性,这是一件好事。但要真正拾起它,使之发挥最大的作用,恐怕就要困难得多。这个难点就在于,人们如何对这些传统经典著作进行更好的注解,让其能够符合时代的要求,从而发挥其巨大的育人潜质,本质就是赋予它与时代相
5、符的价值取向。如果国人盲目地拾起它,而忽略其历史性,很可能适得其反。《论语》是传统经典著作中的代表之作,本文就以《论语》中的道德语句无友不如己者为例,反思其中的价值意蕴。 无友不如己者出自《论语学而》,孔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许多人将无友不如己者译为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或不结交不如自己的人)。主张此说者人数最多,时间最长,势力最大。例如,朱熹《论语集注》[2]、皇侃《论语义疏》[3]、杨伯峻《论语译注》[4]等皆持此说;此外还有鲍思陶《论语》[5]、钱穆《论语新解》[6
6、]、金良年《论语译注》[7]、赵杏根《论语新解》[8]、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定书目《论语通译》[9],等等。 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的这种交友准则,初看起来也不是没有道理。中国有句俗话: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是表示人的志向和追求,人的本性是向上的,是要力争优于同类人并不断提升自己的,这与这种交友观念很符合。但是有一个重要的客观事实是不能忽视的,那就是人与人之间是存在个别差异性的。那么这种差异性又是怎样来决定谁不如谁的呢?恐怕每个人都有一把衡量他人的尺子,关键在于是什么来代表这把尺子的刻度。有的人发现
7、某人学问比自己厉害,于是就想跟其交朋友;有的人发现某人的品德优于自己,于是也想与其交朋友;如此等等,大家都想跟优于自己的人交朋友,从而提升自己在某方面的能力。 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推出相同的理论:如果别人不如我,那么我就不会与之交往。当衡量别人的尺子显示被丈量者明显不如自己时,则立刻与之划清界线,不再交往。因为在被衡量者身上发现没什么可利用的,所以就放弃了与之交往的行为。 如此,可以把无友不如己者的价值逻辑概括为:与比自己优秀的人交朋友从而帮扶自己;与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从而拖累自己。进而推而广之则为:交优于自己的朋友自己从
8、中受益;交不如自己的朋友自己从中受损。如果再进一步进行抽象的话,就可以获得一种最简单的道德生活原则: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显然,这种价值逻辑具有比较明显的功利主义倾向。对交友行为的利益结果预期,成为刺激或约束人们交友的主要原因。然而,这种激励或约束是否有效果呢?在何种条件下才是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