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释文学性——论文学性与文学理论的悖谬处境

重释文学性——论文学性与文学理论的悖谬处境

ID:22924456

大小:57.00 KB

页数:24页

时间:2018-11-01

重释文学性——论文学性与文学理论的悖谬处境_第1页
重释文学性——论文学性与文学理论的悖谬处境_第2页
重释文学性——论文学性与文学理论的悖谬处境_第3页
重释文学性——论文学性与文学理论的悖谬处境_第4页
重释文学性——论文学性与文学理论的悖谬处境_第5页
资源描述:

《重释文学性——论文学性与文学理论的悖谬处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重释文学性论文学性与文学理论的悖谬处境在中西文论的时间之河里,理论家们为理解文学的基本性质问题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理论思路。不同的话语体系对“文学性”进行了不同的理论阐释和界定。在对“文学性”的种种领悟和理会中,“形象性”、“情感性”、“审美性”、“符号性”是其中影响最大的几种。直到今天,它们仍然是我们领悟和理会“文学性”最为重要的着眼点。我们重提“文学性”问题,主要目的在于重新审视和考辨这些理论视点和话语方式在现代生活世界背景下的有效性。在我们看来,由于现代生活世界的变化及消费社会的来临传统文学理论对“文学性”的看法业己逐渐丧失其理论有效性。文学理论的悖谬性处境既由它们而产生,也

2、将由对它们的克服而得以超越。一、形象性所谓“形象性”,是指文学用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基本性质。长期以来,形象性从骨子里制约着我国文艺学界对文学基本属性的理解。笼罩在形象性视野之下,我国文学理论对后现代文学的惊人变化和处身状况毫无觉察。把形象性作为文学的根本属性,这是古往今来从认识论角度看待文学所得的基本结论。以认识论观之,文学是人类认识世界、观察世界、摹仿世界的一种方式。文学与哲学、科学等文化形态一样,都以认识世界的真理作为自己的最终目的。在认识过程中,它们都要经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最终达到对世界本质、规律和真理的认识。只不过,文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形式一一形象思维。与

3、抽象思维比较起来,文学在认识世界、掌握真理的过程中,自始至终都不离开形象。在这种视野当中,形象性作为一个精练的术语,准确地表达了认识论文艺学的精神实质。毫无疑问,这是典型的“逻各斯中心主义”。从理论上讲,它有这样几个要点:第一,本质与现象的二元对立。第二,人是理性动物的先验设定。第三,语言工具论的逻辑先行。这三个要点或明或暗地隐藏在认识论文艺学代表性人物的理论体系之中。远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就为认识论文艺学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地基。一方面,亚里士多德继承了柏拉图和前辈学者艺术摹仿自然的观点,另一方面,亚里士多德也对摹仿说作了重大的调整。在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体系里,现实世界与理念世界辩

4、证统一。普遍性通过特殊性呈现出来,特殊性内在地包含着普遍性。表面看来,柏拉图理念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二元对立被有效克服。现实世界不再是对理念世界的摹仿,理念本身就内在地包含在现实世界当中。这样,艺术与理念的距离不再“隔着三层”,艺术对自然的摹仿也就具有了反映本质规律的可能。亚里士多德由此确立了文学艺术的高度真实性。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成为后世文学认识论的渊薮,显然具有逻辑上的必然性。但是,亚里士多德对理念世界与现实世界关系的修正并未真正克服“逻各斯中心主义”。这是因为,文艺的功能不在于对现象本身的准确摹仿,而在于透过现象看本质。20世纪以来的现象学运动表明,现实世界现象与本质的二元区分

5、是“本质主义”的逻辑前提,就此而言,亚里士多德诗学是文艺学认识论理所当然的最后堡垒。黑格尔美学作为辩证法在美学领域中的集大成者仍未脱离“逻各斯中心主义”窠臼。本质与现象、一般与特殊的二元对立是黑格尔美学体系底部的坚实基础。这突出地表现在黑格尔关于美学的定义当中:“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注:黑格尔.美学(第一卷).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第142页。)黑格尔通过理念来推演世界和历史的发展过程,将艺术看作是感性与理性的有机统一,艺术通过感性的具体形象来把握和表现理念。但是,从本质上来看,艺术与哲学虽然表现理念的形式有所不同,但根本倾向仍然是一致的,都是对绝对精神的

6、揭示与把握。感性形象能否表现理念,这是判断艺术真伪的关键。朱光潜先生曾指出黑格尔美学无法克服的“基本缺点”是理念先行。用朱先生的话说,“他的出发点是一般而不是特殊,是抽象的理念而不是具体的现实生活。”(注: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下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第482页。)这表明,黑格尔不仅将本质、一般和普遍等抽象概念与现象、个别和特殊二元对立起来,而且仍然将前者当作现实世界的本源。艺术作为用形象来认识本质规律的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文艺观在黑格尔那里达到了一种更为精致的、更为巧妙的境界。长期以来,我们美学界高度赞赏以别林斯基和车尔尼雪夫斯基为代表的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时期的现实主

7、义理论,认为它最大的功绩是把美学移植到唯物主义基础之上,坚持艺术从生活、从现象出发,而不是像黑格尔将理念、一般和绝对精神当作艺术的出发点。其实,无论是别林斯基的“形象思维”论,还是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的命题,都未能从根本上超越主观与客观、理性与感性、再现与表现等的二元对立,仍然从具有“本质主义”色彩和“逻各斯中心主义”性质出发。别林斯基受黑格尔“理念显现说”的影响,提出形象思维说。车尔尼雪夫斯基沿着别林基斯的理论道路,进一步提出“美是生活”的著名命题,加强了对现实生活的重视。车尔尼雪夫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