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缘情绮靡”——兼论传统杂文学体制中的文学性标志

释“缘情绮靡”——兼论传统杂文学体制中的文学性标志

ID:42943141

大小:59.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9-23

释“缘情绮靡”——兼论传统杂文学体制中的文学性标志_第1页
释“缘情绮靡”——兼论传统杂文学体制中的文学性标志_第2页
释“缘情绮靡”——兼论传统杂文学体制中的文学性标志_第3页
释“缘情绮靡”——兼论传统杂文学体制中的文学性标志_第4页
释“缘情绮靡”——兼论传统杂文学体制中的文学性标志_第5页
资源描述:

《释“缘情绮靡”——兼论传统杂文学体制中的文学性标志》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释“缘情绮靡”兼论传统杂文学体制中的文学性标志陈伯海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笫6期内容提要陆机《文赋》中提出的“诗缘情而绮靡”Z说,后世反应不一。本文认为,“缘情”说木由“诗言志”的传统演化而来,但已从政教本位转向悄感木位,从而引起两说之间的分流与撞击,共同组建成诗歌生命内核小的张力结构「'绮靡”本义亦只是表示文辞精美,归结到“缘悄”」:,意味着它已成为诗歌内在生命情趣赖以呈现的审美形态。“缘情绮靡”的诗学命题逐渐泛化为各类文章的普遍性规定,“情采”一语即其概括,而这一规定性乂恰好构成古代杂文学休制屮的文学性标志,可借以会

2、通古今文学观念并开展屮西文论间的对话交流。关键词缘情绮靡文学性会通在中国古代两千多年的诗学传统中,就诗的体性问题给予完整、精要而又影响深远的概括的,除了“诗言志”这一“开山的纲领”夕卜,大概就要数陆机《文赋》中的“诗缘情而绮靡”一语了。不过两者的历史命运很有差异。“诗言志”作为古先圣人的训条,始终稳稳地占据着诗学正宗的位置,即便是心存界见者也不敢公开非议;而“缘情绮靡”说自出现后,便不断陷于毁裨交加的境地,n非毁与赏誉往往都不得其实情。时至今口,冇关“缘情绮靡”的确切涵义以及“缘情”说与“言志”说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仍是颇有

3、争执的议题;只有厘清这些问题,才能对“缘情绮靡”说的真实价值和丰富内蕴有一个正确的把握,也才能对传统诗学中的“诗本体”观获得较为全而的了解。一、释“缘情”“缘情”一语,并非陆机首创。司马迁在《史记•礼书》中就冇“缘人情而制礼,依人性而作仪”的说法,后来如袁《袁子止书・礼政》所谓“礼者何也?缘人情而为z节文者也”①,徐广《答刘镇之问》所谓“缘情立礼”②,都是同一个意思的延续。“缘”者,因也,循也「'缘情立礼”,是说本乎人情来制定礼仪。陆机以“缘情”说诗,亦是指诗歌作品由人的情感活动而产生,“情”为诗之木根。重视诗中的情感因素

4、,也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诗总是同人的情感活动相联系的,“诗三百”的作者对这一点己有足够的H觉,在他们H陈作意的许多诗例中,如“心Z忧矣,我歌且谣”(《魏风•园有桃》)、“夫也不良,歌以讯Z,讯予不顾,颠倒思予”(《陈风・墓门》)、“岂不怀归,是用作歌,将母來诛”(《小雅・四牡》)、“作此好歌,以极反侧”(《小雅•何人斯》)、“君子作歌,维以告哀”(《小雅・四月》)、“啸歌伤怀,念彼硕人”(《小雅・口华》)、“吉甫作诵,其诗孔硕,其风肆好,以赠申伯”(《大雅•松高》)、“吉甫作诵,穆如清风,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大雅•蒸

5、民》),均明确地表达了其以歌诗抒述情怀的用心,即使是一些肓陈时政得失的篇章里,亦莫不渗透着诗人自身的欢乐、赞美或忧伤、愤怨之情。据此,则“诗言志”的“志”,原本就包含“情”的成分在内,抒述情怀乃是传统“言志”说的题屮应有之义。但是“志”毕竞不等同于“情”。作为一种意向性的心理活动,特别是与社会政教人伦相关联的怀抱,“志”有着鲜明的理性思维的烙印。换言Z,它所包含的情感因索是受社会群体的理性规范(主要是道德理性)所制约的,“情”并不占据主导地位。这也就是为什么到了春秋战国之交,当赋诗、说诗、弓I诗等活动兴起后,人们常只注意“

6、断章取义”式地引用诗句來表达自己的意向,却忽略了其中的情感成分,于是“诗言志”便同抒述情怀脱了节,这是“言志”传统发展中的一个曲折。诗情的再度发扬,是战国示期以至秦汉间的事,它沿着两条不同的路线展开:一是由儒家的乐论引向汉人的诗说,显示出“情”向着“志”的复归;再一是由楚骚开辟而在两汉乐府与古诗中得到衍流的趋势,表现为“情”从“志”的统辖下逐步走向分化与独立。两条路线互有交渗而归趋各异,中国诗学的两大传统“言志”与“缘情”也就在这里开始形成分杈。先來看乐论对诗学的彩响。人家知道,诗歌与乐舞在上古时期原本是合为一体的,这个传

7、统到周代仍然保持着,所以诗教与乐教也一直互为表里,不可分割。但两者又冇差异:诗的表达凭借语言,乐的表达则凭借曲调;语言可以突出理性思考,而咅声曲调却无论如何也不能脱去感性因素,故乐教比诗教要更为注重情感的作用。现存最早的完篇音乐文献《荀子•乐论》中就曾说到:“夫乐者,乐也,人情Z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把乐的起源归结为人的情感需要。稍后岀现的《礼记•乐记》屮更明确指出:“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③这里己经有了情感为音乐本根的思想。于此看来,当春秋战国Z交诗学观念里一度淡化诗的情感因素的

8、同吋,乐论却始终坚持把人的情感活动置于核心位置予以发扬,这不能不对诗学中“情”的复归产牛•影响。后來的汉人诗说大多接受了乐论主情的传统,在肯定诗乐同源的前捉F,也对诗歌的情感内核予以确认。如《毛诗序》里有关“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Z不足,不知手Z舞Z、足Z蹈Z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