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福祉建筑的历史发展和文化变迁

探讨福祉建筑的历史发展和文化变迁

ID:22913626

大小:66.0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11-01

探讨福祉建筑的历史发展和文化变迁_第1页
探讨福祉建筑的历史发展和文化变迁_第2页
探讨福祉建筑的历史发展和文化变迁_第3页
探讨福祉建筑的历史发展和文化变迁_第4页
探讨福祉建筑的历史发展和文化变迁_第5页
资源描述:

《探讨福祉建筑的历史发展和文化变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探讨福祉建筑的历史发展和文化变迁福祉建筑的历史发展和文化变迁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福祉建筑的历史发展和文化变迁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老年人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  这一时期我国老年人建筑水平已到达中国近代以来最高水平,虽然与西方发达国家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其发展具有三个特点:多样化的经营方式和住宅体系的多元化;老年人建筑建设量的大规模增加,丰富的老年人建筑类型。我国现阶段老年人建筑分为如下8种类型:①老年社会福利院;②养老院或老人院;③老年公寓;④护老院;⑤护养院,⑥摘要:本文以福祉类建筑中养老

2、建筑的发展、变化及老年人宜居空间特征为研究基础,以世界老龄化为背景,通过对中国、日本、美国、瑞典等国家的养老建筑的相关资料整理和分析,从养老建筑的历史发展、文化变迁、空间特征三个面层入手,针对国内外养老建筑目前状况中存在的理由,探讨并提出养老建筑的发展脉络与特征,为福祉建筑的研究及老年人宜居空间的设计、建设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福祉建筑老年人养老建筑历史文化宜居空间    一研究背景[]  随着医药科学、保健水平、营养和卫生水平等的进步,世界人口寿命得以延长,世界人口正在步入老龄化。在2000年,全球共有6

3、亿人处于或超过60岁;到2025年,这个数字将达到12亿;而到2050年,这一数字将达到20亿。到那时,历史上将首次出现老年人口的数量超过年轻人的情况。尽管这一庞大的人群的健康情况比以往都好,但是他们的有些能力却发生了变化。感知和认知能力、生理健康程度、身体活动性和思维灵敏度的变化在老年人中很普遍,这些转变所引发的理由也诱使我们深思老年人与建筑、环境的互动理由。  二亚洲养老建筑的发展和变化  1中国  (1)中国养老建筑的雏形及案例介绍  中国的老年人建筑最早脱胎于当时的医疗建筑,此类建筑具有收容老年人及病患的功能

4、,但是无法确定是否包含提供老年人及病患长期居住的功能。因此。这类有皇帝建立、含有医疗和收容功能的建筑是中国古代老年人建筑的雏形。  案例介绍:  六疾馆”和“孤独园”  南北朝时期,北齐的君王建立中国最早的医疗设施“六疾馆”,不能考证该机构是否具有提供病患和老人居住的功能。  ②“悲田养病坊”  公元701—704年间,唐代武则天建立的“悲田养病坊”是我国最早的记载详细的医疗养老建筑。“悲田养病坊”是国家管理的慈善机构,建设在佛教寺院内,该机构具有医疗和收容老人和病患的功能;在唐玄宗和唐武宗执政期间曾两次由国营变成民

5、营机构。  (2)中国古代最早的养老建筑  是否具有提供老年人长期居住的功能,是中国古代老年人建筑发展的关键所在。建立于宋代地“居养院”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真正作用上的老年人建筑。          表1宋代苏州慈善救济机构一览      宋代制定“福田院”养老制度,在当时首都汴梁有四所这样的养老医疗机构;1098年,宋哲宗在此基础上创建了专门收养孤寡老人的“居养院”,当时收养老年人的要求是“鰥寡孤独不得自存者,知州通州县令佐验实,官为居养之”,“居养鰥寡孤独之人,其老者并五十岁以上,许行收养,诸路依此”。  由此可见

6、,宋代“居养院”不仅具有长期收养老年人的居住功能,还对老年人入院的年龄有了限制,且以老人为主要收养对象。以苏州“居养院”为例,规模很大且经营有法;宋时苏州城平面图,居养院在城墙内最南方的红色部分,占据了一个完整的街坊。建筑形制也在相关历史文献中有详细记载,“为屋六十有五,为楹三百有十,为室三十,长廊还础,对关列序,集癃老之无子妻、妇人无夫亲者分处之,幼失怙恃,皆得全焉。”表1为宋代苏州慈善救济机构一览。  (3)明、清两朝养老建筑的发展  案例介绍:  ①“同善会”  明朝于1590年出现在河南,后在我国江南地区得到

7、普及的“同善会”。此类慈善组织机构类似于西方国家的自愿福利组织,不以宗教和宗族为限制。另外还出现了具有老年人居住功能的“普济堂”建筑形式。  ②“养济院”  清朝,朝廷还制定了“养济院”制度。清朝建立不久,即对慈善救济事业予以关注。苏州也设有养济院,别称孤老院。  (4)中国近现代养老建筑  城镇社会福利院和农村敬老院,时间:1949年——198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政府接管了一切既有福利设施,在城镇建立国有制的社会福利院;在农村建立集体制的敬老院。这成为1949年后中国主要的两种老年人建筑类型。由于中国城

8、乡两极化严重,贫富差距极大,城镇社会福利院和农村敬老院的建筑设施水平差异非常大,城镇社会福利院由政府民政部门管理运营,条件较好;农村  则通过建立“五保户制度”试图来弥补农村敬老院的不足。  20世纪80年代中国老年人建筑的新发展,时间:1986年至今。  这一时期我国老年人建筑水平已到达中国近代以来最高水平,虽然与西方发达国家还存在相当大的差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