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寻根到皈依自然

从文化寻根到皈依自然

ID:22891641

大小:62.0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11-01

从文化寻根到皈依自然 _第1页
从文化寻根到皈依自然 _第2页
从文化寻根到皈依自然 _第3页
从文化寻根到皈依自然 _第4页
从文化寻根到皈依自然 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文化寻根到皈依自然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从文化寻根到皈依自然  在当代生态批评视域中,文学活动与生态运动携手共进,将自然作为文学表现的主体,借助文学创作活动倡导人类关怀自然,拯救自然,并以新的“生态整体意识”来思考人与自然之关系,两者协作所创造的社会、文化、伦理、甚至审美价值是容易被大众理解并接受的。但当我们想说服大众:文学言语活动在拯救自然的同时又拯救了人类精神这一道理时,对这种内在关系的阐述却颇费口舌。相对于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马尔库塞、阿多诺,以及以“诗意地栖居大地”这一隐喻性表达而使其哲学蕴含了生态思想的海德格尔,都强调文学艺术作为人类精神的拯救者形象。当代生态批评学者更是激烈呼吁:对生态

2、问题的根本性解决方式绝不仅仅在于环保技术的提高、管理制度的完善,关键在于人类精神,或人心的重塑。“生态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或科学管理问题,更是一个伦理问题、哲学问题,同时也是一个诗学的、美学的问题。”(1)重塑人类精神的最佳途径无疑是文学,因为,文学言语活动留存了语言与生命的同一性、语言与自然的同根性,文学言语活动能将人带回自然,引向精神。    一    在当代作家中,对语言与自然同时保持着自觉地审视意识,并在自己的创作活动中显现出来的,无疑是韩少功。他在创作中表现出来的“寻根”脉络:从80年代以《爸爸爸》为代表的社会文化“寻根”,到90年代,作品《谋杀》、《梦案》将现实与

3、梦幻并置,预示着韩少功在洞悉“真实”的虚幻性之后,开始了他的“精神寻根”,这一创作脉络无疑清晰地勾勒出韩少功对文学与生命存在之内在关系的深入思考。在早期试图于文学言语活动中透露一种“东方思维”的审美优势之后,韩少功明显意识到了文学民族性的局限,他将目光转向了人类存在的最高领域——精神,“文学意味着一种精神自由,为现代人提供和保护着精神的多种可能性空间。”(2)语言是韩少功探寻人类精神领域的直接途径。在《我为什么还要写作》一文中,韩少功直言,选择文学实际上就是选择了一种精神方式,选择一种生存的方式和态度。但这个世界已经成为了一个语言的世界,当人们的思想与情感主要靠语言来养育和呈现,

4、语言的写作与解读就已经超越了一切职业。作为职业的文学可以失败,但语言却是他已经找到了的皈依,是他将一次次奔赴的精神家园。在90年代发表的《马桥词典》中,个体或独立的群体通过捍卫自己的语言独立性来捍卫其独特生命存在方式与生命体验,保全其生存的精神空间。但在随后发表的《暗示》中,语言虽然同样是小说的主角,却受到了来自语言之外的东西,如“具象”的覆盖、补充、或变形,语言在某种程度成为一种粉色的面纱,掩盖了语言背后的真实。从对语言的膜拜到对语言的质疑,是否也暗示着韩少功在“精神寻根”途中的迷茫?于是,他身体力行,回归了自然,并在2006年发表《山南水北》作为他“精神寻根”新阶段的回顾。 

5、 从文化寻根到精神寻根,再到对语言的诗意审视,最后到皈依自然的身体力行,其间是否有某种内在的隐秘关联?  在《生态批评空间》一书中,鲁枢元教授率直地指出,文学与人俱在,与人的言语活动俱在。文学性就是诗性,是人类原始生命的出发点,同时也是人类精神提升的制高点。这一观点其实蕴含了两个理论前提:一、文学言语与个体生命的内在同一性;二、文学言语与自然的同根性。这两个理论前提可能也为我们解答论文伊始提出的问题:文学言语活动如何在拯救自然的同时又拯救了人类精神;韩少功为何在“文化寻根”之后皈依自然,开始他的“精神寻根”之旅。    二    语言是工具,但并非仅是工具。语言是形式,但并非仅是

6、形式。语言的理性面具背后蕴含着深厚的内在生命情感,这是语言与生命的内在同一性特征,即语言的诗性特征。在语言学界,其研究焦点逐渐由对语言结构的静态研究转向动态的言语活动研究,其目的便是想从注重语言结构精确性的科学理性之途返回注重语言与生命活动之内在关系的人文之途;在语言哲学领域,有关原始语言的隐喻性特征、语言的“诗性逻辑”,以及“语言是存在之家”的语言生命本体论的论述,也倾向于还原语言与生命的内在同一性这一本真状态。相对于现代日常语言的抽象性、概念化的理性特征,语言的诗性特征完好地体现在文学言语活动之中。文学言语的隐喻性、直觉性、模糊性不仅更贴近自然生命的混沌状态,符合个体生命独特

7、的表达需求,更为重要的是,文学言语的诗性特征为人类超越现实的理性束缚开启了窗口,赋予其放飞心灵的诗意羽翼,引领其直抵精神之域。正因为如此,“文学言语活动对于打破理性主义的牢笼、对于规避现代社会的‘数字化风险’,乃至协调现代人精神生态的平衡可能发挥的积极作用。”(3)  文学言语与自然的同根性恰如文学言语的诗性特征一样,也是隐藏在现代语言理性特征背面的另一构成性要素。  在生态语言学家眼里,“野生语言”一词蕴含了所有语言与自然的同根性现象。传统语言观认为,语言的理性似乎是先验的,语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