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意识(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意识(论文)

ID:22813642

大小:56.12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31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意识(论文)_第1页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意识(论文)_第2页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意识(论文)_第3页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意识(论文)_第4页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意识(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意识(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意识(论文)今天,以拯救生态危机为要旨的“生态意识”正日益深入人心,成为当今人类的共识。地球是目前我们已知的宇宙中唯一有人类生存的星球。这条“生命之船”在太阳系中已经航行了四十五亿年。正当人口急剧增长,需要向地球索取越来越多的资源吋,地球维持人类生存的能力却一天天衰退下去。一九七二年六月,一百一十三个国家的代表云集瑞典苜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会议句世界发出了“为了这一代和将来世世代代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口号。会议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说:“现在已达到历史上这样一个时刻,我们在决定世界各地的行动的时候,必须更加审慎地考虑它们对环境产生的后果。”同年第二

2、十七届联合国大会将这次人类环境会议的开幕日一六月五日,定为世界环境日。与此同时,一场旨在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生态革命正在世界各地,尤其是丙方风起云涌,纵深发展。这一生态革命的核心是否定传统的人类中心论的世界观,树立一种崭新的生态意识,将以往从人类的角度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把自然仅视为人的资源库),转变为从自然的角度综合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把自然视作一个有待照料关心和爱护的大花园)。所谓生态意识,其核心问题就是人对自然的态度M题。按照美国生态哲学家莱奥波尔德等人的基本思想:一是把大地的山川河流、虫鱼鸟兽和花草树木视为一个有机体,人只是其中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二是在这个大地有机体中,

3、每个生物占据着各自的生态地位,各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三是除满足生机的需要外,人类没有权力缩减生命形式的丰富多彩性。这就是当今人类的共识一生态意识。中国传统文化非常充分表现了中国人的生态意识。“天人合一”、“以和为贵”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文明,也就是说人类与自然和谐,天地万物的和谐共存是中国文化的最终追求。因此,完全可以这样断言,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生态意识的最理想的栖身之地。以下,我们就其具体表现,作一些探索和分析。•、崇敬自然,视自然为审美的最基本准则和最高准则崇敬大自然,热爱大自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很重要,很突山的表现就是“自然”成为人们审美的最基本的准则和最高准则。决定一个

4、对象是否具有审美价值,主要不是人的因素,而是超越人之上的自然因素,自然不仅赋予天地万物以鲜活的生命,而且使我们人类充满勃勃生机。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然美高于人为美,人们常用“自然”去品评人物,去品评艺术作品。战国楚•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云:“天下之佳人,莫如楚国;楚之丽者,莫如臣里;臣里之美者,莫如东家之子。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宋玉笔下的东家之子,之所以倾城倾国是由于她的眉毛如大自然中的翠羽,她的肌肤如大自然屮的白雪,她的皓齿如大自然屮的W。三国魏•曹植《洛神赋》这

5、样赞美佳人:“翩若惊鸿,婉若游龙”。鸿雁惊飞,比喻美人的体态轻盈;游龙婉若,比喻美人的姿态娴娜。“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蓉出绿波。”“惊鸿”、“游龙”、“升朝霞”、“太阳”、“芙蓉”“出绿波”这一切都是活力四射的生动的大自然。唐•白居易《长恨歌》:“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这两写杨贵妃面色惨淡,泪痕纵横,但仍然很美,象一枝带雨的梨花。《红楼梦》第六十八冋,是这样描绘王熙风的美貌:“只见风姐头上皆是素白银器,身穿月白缎袄,青缎披风,白绫素裙。眉弯柳叶,高吊两梢,目横丹风,祌凝三角。俏丽若三春之桃,清素如九秋之菊。”描绘文章词采华美、文笔惊人,气韵生动的唐•

6、卢照邻《释疾文-粤若》中“下笔则烟飞云动,落纸则鸾回凤惊。[page]”又有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总术》屮的“视之则锦绘,听之则丝簧,味之则甘腴,佩之则芬芳。断章之功,于斯盛矣。”关于诗作,唐朝李白是这样夸赞的“兴酣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沦州。”(李白《江上吟》)“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可见诗歌艺术发展到顶峰,到极致,仍是“A然”“天然”。宋•杨万里《读张文潜诗》“春华秋刀冬冰雪,不听陈言只听天”。意思是写诗应抛弃古书用过的陈词滥调,一切顺从自然。“自然”不仅是欣赏诗歌文章的标准,同样是哲学音乐的最基本的标准。唐•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

7、,大珠小珠落玉盘。”形容弦声清脆,犹如珠击玉盘。称赞箜篌声之美,唐代李贺在《李凭箜篌引》中是这样形容的,“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意指箜篌声在空中回旋,行云也似倾听音乐而停留不动了。“昆山玉碎凤凰叶,芙蓉泣露香兰笑”,“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乐声如昆山石碎山崩,如凤凰长鸣,悲惨使芙蓉哭泣,欢快使香兰欢笑。称赞洞箫声之美,宋代苏轼《前赤壁赋》:“客有吹洞箫者,依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诉如泣,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